本文转自:新华社
在山东威海荣成海域,“耕种大海”的人们如今在碳汇产业上有了新探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期以来,荣成市水产品产量和总收入稳居全国县级渔业首位。爱伦湾畔,记者从海滨瞭望台远眺大海,寻山集团的10万亩确权海域尽收眼底,犹如“海中城堡”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位于其中,周边海带筏式养殖的五彩浮漂项链般整齐排列。
鸟瞰寻山集团10万亩确权海域。(李信君摄)
然而,眼前的景象只是“表相”。“给这片海做个三维透视,才能看出奥秘。”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说,眼前海域应用的是一套立体养殖技术——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裙带、龙须菜等藻类,中层养殖贝类,底层是人工鱼礁。
海洋碳汇就在其中产生: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贝类又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而这些沉积物又成了在海底生存的海参、沙蚕的“美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形成了海洋碳汇。
这是荣成市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体验馆内展示的立体养殖模型。(李信君摄)
随着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海洋碳汇愈加受到瞩目,其价值正在从理论走进现实。去年,荣成农商银行以海域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向寻山集团下属企业发放了200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
不仅近海养殖能固碳,海草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倪国良向记者解释道:“海草是海洋里的高等植物,海草床就像‘海底森林’,其固碳量是陆地森林的两倍以上,堪称全球的重要碳库,也是保护海洋的天然屏障。”
今年5月,荣成的一片海草还因为减碳效益上了商业保险。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威说:“我们在桑沟湾近海种植的100亩海草正式投保山东首单海洋碳汇指数险。当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海草受损、碳汇减弱时,保险公司将予以赔偿。”如今,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有关团队参与指导下,这个项目已成为人工修复海草床的典型代表。
2021年4月1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近海生态养殖团队与山东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鳗草(海草)幼苗培育项目。(李信君摄)
荣成探索海洋碳汇的价值转化,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及其团队的参与。早在11年前,致力于“碳汇渔业”研究的唐启升,就在荣成设立了碳汇观测站,并指导地方应用新型立体养殖技术。
“通过工业手段封存二氧化碳,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唐启升认为,在低碳时代,荣成作为全国渔业大县,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体的海洋碳汇渔业很有意义。
荣成渔民们将鳗草(海草)幼苗移植到东楮岛附近海域。(李信君摄)
荣成占据山东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拥有50余万亩可养殖的海域和300多种海洋经济生物物种,海洋碳汇优势明显。如今,在政府、科研团队、企业、渔民多方参与下,健康养殖、生态修复、金融赋能等成果正加速落地。
威海市政府副市长、荣成市委书记徐明说:“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我们将继续从本地海洋渔业相关优势产业入手,开展独具特色的探索,升级养殖模式,加强资金保障,在海洋渔业与碳汇产业融合方面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