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经常大鱼大肉或者吃一些高糖食物,血糖也没有想过要控制,最终患上了糖尿病。
【资料图】
得了糖尿病之后,每天都担惊受怕的,这不敢吃那不敢吃。但大家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大部分人一开始听说糖尿病,可能会单纯地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糖吃出来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想要积极地防治糖尿病,首先要对糖尿病有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吧。
一、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的常见病。老年人乃至小孩都有发病的可能,所以近年糖尿病患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相对或绝对),而引起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糖尿病不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而且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同。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较为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此类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发病机制主要为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常见,占全国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胰岛素细胞数量可能不正确,分泌出来总的胰岛素量不正常)或两者兼有。
糖尿病也存在多重诱发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也有很多的环境因素差异导致糖尿病的发病。
首先是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损伤胰岛素β细胞,也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系统,间接破坏胰岛细胞。这导致胰岛素β细胞被破坏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则是因为肥胖。胰腺为了维持血糖的正常,就代偿性的多分泌胰岛素。造成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的状态,时间长会造成胰岛分泌功能明显地下降。所以肥胖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极易导致糖尿病。
另外则是在精神刺激、创伤的产生的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它们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肾上腺素会大量地分泌到血液中。从而使血压增高、血糖升高,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了解了这么多糖尿病产生的原因,相信大家肯定知道糖尿病不只是吃糖吃出来的。
如果对糖尿病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何谈更好地预防。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人患糖尿病多年,依然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诸多误解,不知道怎样正确检查和处理糖尿病,常常误入歧途。这七个关于糖尿病的误区,你信了哪一个?
二、关于糖尿病的七大误区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糖尿病一无所知或无知。很多人会根据经验主义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认为一昧地做某件事能够有效远离糖尿病。实际上,不根据科学方法预防糖尿病很容易适得其反。
这七个关于糖尿病的误区,如果之前有相信的,那请赶快改正过来,如果是第一次听到,希望这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糖尿病,了解血糖相关知识。
误区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多吃菜
有些患者每天都会严格控制主食的进食量,好像吃多一口血糖就会升高。这种做法确实稳定住了血糖,但却忽略了身体的需要。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肯定是知道的。
若只选择进食蔬菜,久而久之,身体就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逐渐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也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虑。所以糖尿病患者更注重的应该是各种营养物质均衡食用。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适量食用碳水化合物及高优质蛋白的食物。主食上,推荐糖尿病患者吃升糖指数比较低的食物,既能满足其能量需求,又不会造成血糖的波动。
误区2.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以吃粗粮为主
对很多人来说,平常生活习惯就是以吃粗粮为主。然而,对于有些人,糖尿病的患者,他们不是爱吃粗粮,而是不敢吃粗粮。
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粗粮,吸收有一定的困难,可能会使胃不舒服,并出现消化不良、导致身体缺乏能量,而影响身体健康状态。
因此,想要食用粗粮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对于体质较差的人,少吃粗粮,循序渐进地吃,每顿饭加一点,直到自己能完全适应;而对于消化系统正常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误区3.只吃白肉不吃红肉
很多人坚信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白肉不能吃红肉。其实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多种肉类,并不是一味地选择白肉。虽然红肉可以吃,糖尿病患者还是要有选择地摄入。
例如不能吃饱和脂肪含量高的肉,如肥肉、五花肉等。这些肉类含有过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营养价值高,但容易造成血糖控制不稳,升高血脂;还有尽量远离烟熏、腌制、烧烤等加工肉类,这些肉类一般含有大量盐、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添加剂;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过量吃肉,适量吃一些肉类保持营养均衡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误区4.每天忙个不停,就无需运动
很多人认为自己每天上班已经很辛苦了,应该消耗了足够多的能量,就不需要专门运动了。首先,家务劳动肯定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是,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不确定,体力消耗不是很充足。另外,做家务和做运动是肌肉运动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目的的运动往往能调动全身肌肉,更加适合降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种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跳绳等;拉伸运动有瑜伽及关节韧带活动等;力量训练包括跳绳、哑铃、蹲起等各种上下肢力量锻炼。
误区5.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会出并发症
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这个说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五年)的病人,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然而,患者年龄每增长10年,血糖标准就要升高1-2mmol/L。
有些年长的老人觉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标准高,就很担心。但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80岁以上老人的血糖标准范围是:空腹测量血糖值:7.0~9.0mmol/L;饭后测量血糖值:8.0~11.0mmol/L,血糖蛋白控制在8%以下。
误区6.血糖大于4-5mmol/L,就说明没有低血糖
是否已经发生了低血糖,跟血糖数值没有必然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如有无出现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情况。其次是加餐后是否可以缓解(往往加餐后10-40分钟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出现这些症状时,有些人的血糖值不一定很低,有人甚至是6mmol/L或7mmol/L。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这些症状时一样很危险。出现这些症状时交感神经兴奋,脉搏加快,血压上升。如果持续兴奋下去,还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情况。
因此,为避免低血糖情况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时的症状,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方便医生调整药物。
误区7.用药均损伤身体,越少用越好
很多人骨子里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用药多了伤身体,应该越少用越好。然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长期服药控制血糖是必然。然而,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需要适当用药了。
首先,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控制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大,长期使用并不会对人体有明显的损伤。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所以,不要认为血糖稳定了就可以不吃药了,坚持控制血糖,将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才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扩展知识:什么情况会造成血糖飙升?
正确地认识糖尿病,了解它的危害,不做盲目、被动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我们还要去了解什么情况会造成血糖飙升,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带来负担。
当发现自己的血糖突然一下子升高,不必过度惊慌,有可能就是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当一次进食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进食速度过快,就很容易造成血糖的升高。碳水化合物就是多糖,进入体内后经过淀粉酶、葡萄糖苷酶、糊精酶、麦芽糖酶等的分解,最终会变成葡萄糖被吸收,所以会升高血糖。
当机体在某些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血糖升高,例如重症感染、手术、妊娠、分娩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又或是因为患者受外界寒冷空气影响,或是情绪在短时间大喜或是暴怒,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速分解糖原使得血糖急速上升。所以在测血糖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
有些药物也可导致血糖升高。比如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利尿剂都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如果遇到血糖飙升的情况,希望大家能先保持冷静。在等待血糖下降的过程中可以排查是否出现上述情况。当然,当出现不明原因血糖升高时直接到医院进一步地详查才是最好的方法。
医生有话说
如果有得了糖尿病的病友们或有初期征兆的人在看这篇文章,也希望你们不要焦虑,也不要害怕。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控制血糖,这才是最重要的。
糖尿病并不会影响寿命,得了糖尿病后仍高寿的尚有人在,关键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
关于糖尿病的7个误区,今天已经向大家仔细介绍过了。希望大家一起正确认识糖尿病,管住嘴,迈开腿,实时掌握血糖状况,健康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