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增心梗风险
本报记者 燕声
在大众审美观念中,大腹便便是最不为人接受的,其不仅影响颜值,还会大幅拉低一个人的健康水平。近日,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无论体重指数是否超标,腹型肥胖都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
腹型肥胖是心脏病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分析了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的近3万名居民,平均随访6年期间,共观察到256例急性心梗事件。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定义为腹型肥胖。体重指数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是总体衡量肥胖的标准,处于18.5~24为正常体重。
研究显示,在考虑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正常,且体重指数
肚子大,即存在腹型肥胖,就会增加急性心梗的发病风险;而无腹型肥胖,也意味着内脏脂肪组织还非过量,实质性的心血管病风险也相对较低。
早有研究证实,腹部肥胖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筠、田园等通过对41万余成人进行的分析也发现,腰变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
02
吸烟、饮酒等是腹型肥胖致病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腹型肥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年龄、吸烟状态、饮酒、婚姻状态、心血管病家族史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55~64岁人群的患病率最高,之后又有所下降。具体到生活习惯上,久坐不动、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吃过多高热量零食等都容易造成腹部肥胖。
腹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苏州大学医学部的研究提示,内脏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如肝、胰、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还会扰乱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等病症。不仅如此,内脏脂肪还会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而许多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人体内脂肪含量进行精确测量,也验证了内脏脂肪含量较全身脂肪量对多种慢性疾病甚至死亡有很大的影响。
03
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
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肥胖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脂肪分布。
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对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进行的随机研究发现,与非锻炼对照组相比,每周3~5次,持续12~52周的锻炼可以减少内脏脂肪。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
一项分析报告称,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运动可减少6.1%的内脏脂肪。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与肌肉等增加有关。声明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在降低内脏脂肪方面更有益。
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同样,高强度运动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与药物一样有效,甚至比药物更有效。
研究分析发现,满足目前建议的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