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通讯员李文芳乐小舟记者吴朝香
(资料图片)
王大伯(化名)是一名重度吸烟者,今年体检时查出左肺有个14mm小结节,从CT影像上判断患肺癌的可能性极大。按照常规处理流程,王大伯接受了CT引导下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但是,由于病灶实在太小,病理结果提示并没有取到合格的标本。同时,长期抽烟导致王大伯的肺功能很差,直接手术切除病灶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肺癌的治疗原则是:没有病理切片,就没有任何治疗可言。在这种情况下,王大伯可以选择继续胸部CT随访观察,但14mm大小的结节又成为插在心头的一根刺,让他时不时担忧结节的增大和转移。
王大伯后续的诊断和处理陷入了死循环。
多项“高精尖”技术加持
一次手术即可解决难题
王大伯对于治疗小结节的意愿极为强烈,希望能够一次解决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建成的国家级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拥有的两种气管镜导航系统及一系列镜下治疗新技术,成了破局的关键。
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王大伯最后接受了“BTPNA(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抵达术)+经支气管镜引导的肺肿瘤消融术”。
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恩国主任领导的呼吸内镜介入团队利用最新一代的Lungpro全肺诊疗导航系统,对王大伯的胸部CT进行了三维重建,计算出经支气管镜到达病灶的最佳路径,并对路径的可行性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尽管王大伯的结节比一颗花生大不了多少,但凭借团队医生精湛的技术以及呼吸内镜中心导航系统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加持,穿刺针穿过支气管壁建立隧道,顺利找到了病灶。
为多维度保证位置准确,介入团队此次利用国际上先进的锥形束CT(CBCT)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确保万无一失。CBCT确认活检钳位置准确无误后,主刀医生开始活检,术中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提示是腺癌。取材标本同时送检术中快速冰冻,20分钟后结果回报:“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
图例:A,B:王大伯胸部CT图像;C:虚拟导航Lungpro系统三维重建并探索最佳路径D:BTPNA操作图像;E:锥形束CT确认活检到位;F:快速细胞学评估提示腺癌。
腺癌是肺癌的一种,为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病理结果确认后,陈恩国主任带领介入团队置入Broncus最新研发的二代射频消融系统,对王大伯的肺腺癌进行消融治疗。20分钟后,整个肺癌性小结节的消融治疗就完成了。
次日早上9点,陈恩国主任例行查房时,王大伯手脚灵活地从床边站了起来,声如洪钟地向陈主任打招呼。眼前的王大伯,身上既没有胸外科术后患者常见的胸腔引流管,也没有任何手术刀口,胸壁上甚至没有针眼,整个人精神抖擞。术后CT显示,王大伯的病灶消融范围理想,消融也非常充分,治疗区域完全覆盖了原有肿瘤范围,并未见气胸、咯血等并发症。
图例:A:肺癌结节的经支气管镜引导的消融操作过程;B:射频消融设备;C:消融过程可视可控;D:消融前的胸部CT影像;E:消融后的胸部CT影像。
微创、安全、恢复快
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福音
陈主任表示,王大伯接受的“导航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部癌性结节消融术”是一种针对周围型肺恶性结节的新型治疗手段,和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它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性佳、可反复多次操作、多部位操作等优点。
“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等手段得到根治,复发转移的风险都较低,但也有跟王大伯一样,因为吸烟导致重度肺功能异常、或其它心肺等重要脏器合并症而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是不愿意手术的肺结节患者。”呼吸内镜介入的相关微创治疗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据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隶属省委共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是省内最早开展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科室已全面开展各项介入诊治技术,可独立完成经气道、经皮、经血管的介入操作,常规开展电磁及虚拟导航下经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术、共聚焦成像、经支气管外周肺结节定位、慢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治疗等内镜下微创手段,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