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海外网在6月初所报道,日本境内多地接近发生食物中毒,并且几乎都是由于寄生虫所引起。那么刺身美食值得推广吗?
(资料图)
据统计,日本境内27各自治地区截止到报道时已经有一百多名情况相似的病例,引发食物中毒的是青花鱼、竹荚鱼、鲣鱼及生鱼片食品等,情况最为严重的当数青花鱼,由于当下正是青花鱼的生盛产期,食用人群更广。
提到“生吃”,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日本,大多数人只知道,日本人喜欢吃各种海鲜刺身,包括鱼类、蟹类、软体类等等,其实日本人还生吃河豚肉、牛肉甚至马肉。
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一直认为,食物就应该以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来吃,而其中加工的技术应该最小化。虽然日餐通常被称之为“料理”,可其实却认为“不料理”才是美食最好的状态。
虽然日本是一个公共卫生水平极高,且餐饮卫生管理极其严格的国家,但在生吃各种食物之下,也无法避免生吃所产生的各种疾病,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寄生虫疾病。
要知道,青花鱼的体内就含有异尖线虫寄生,如果是活虫或者活虫卵被人体食用,将会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多数情况会引发食物中毒,需要尽快就医处理。
日本专家表示,异尖线虫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存在胃部出现比较严重的炎症而导致剧烈的疼痛,而这种疼痛促进剧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感染到肠部,或者引发过敏反应,所以一旦发生异尖线虫寄生情况时,越早就医越好。
而日本防止食物中毒协会对于近期生鱼片引发的中毒事件频率较高,一方面是表示已经暂停了日本境内多地相关鱼类产品的营业,另一方面却将原因归咎于环境问题,表示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海水升温,有利于异尖线虫繁殖。
客观环境因素确实存在,但日本在寄生虫方面疾病的高发性,自古以来就居高不下。比如,在1990年时,日本境内所出现的异尖线虫寄生患者超过16000例,而同期全球的其他地区所报告的病例总数才600多例。也就是说,日本异尖线虫寄生患者的数量比全球其他地区病例总和的将近三倍,而那时候日本的人口仅大概占全球人口的2%。
日本寄生虫疾病自古居高不下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酷爱生吃,还极高程度地追求食物的口感。
而为了保持更好的口感,日本在对生吃食材的处理上,相对来说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宽松,以至于让寄生虫有机可乘。
对于异尖线虫,美国食品安全局规定,生吃存在异尖线虫风险的食物,必须在零下35℃的环境当中冷冻15小时,或者在零下20℃冷冻7天之后才可以食用,而欧盟对于存在异尖线虫寄生食品的生吃条件是,零下20摄氏度冷冻24小时。
有科学理论表明,杀死异尖线虫的环境,在60℃的环境中加热10秒即可杀死,或者在零下20℃或更低温度冷冻7天,也可以完全消灭虫卵和成虫。
而日本人为了追求更加细腻且鲜美的口感,不仅没有在足够低的温度条件下冷冻,而且冷冻的时间也不够,这才是寄生虫相关疾病高大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表示好奇,在足够大的冷冻环境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够杀死异尖线虫,为何日本人不这么做呢?
因为,足够低温的冷冻环境所产生的冰刺能够杀死异尖线虫自己虫卵的同时,也能够刺穿蛋白质细胞,使汁液外渗出来混在冰冻层中,在解冻之后再食用,口感变得老化且干瘪,口感大打折扣。
同样地,简单加热便能够去除异尖线虫寄生的风险,但日本人依然也不愿意这么做,同样是觉得加热会破坏食材的口感和原汁原味。
有人探讨过日本人为何冒着患病的风险也要生吃,其中有两点原因比较理性客观,一方面是生吃文化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已经固化,就如我国老百姓普遍认为喝“生水”容易出现肠胃问题,纵使如今的净水科技已经达到可以直接冷水饮用的安全水平,依然难以改变根深蒂固的认知。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作为一个“刺身代名词”,国家餐饮文化成为吸引异国游客的标签,毕竟在世界各地慕名而去日本吃料理的人群不在少数。
而要让日本人亲手撕掉自身的文化标签可能性极低,尤其是凭借着该文化标签还能带来商业价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