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老年时报
一直以来,关于输液,很多人都存在错误认知:一旦发烧了就赶快输液,与口服用药相比,静脉给药更方便,且见效快。殊不知,输液并不是“万能药”,这里面有大学问。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如今,静脉输液技术日趋“方便化”,甚至出现了一两个星期不用取下针头的套管针。
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
输液是什么
输液,或大容量注射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它是注射剂的一个分支,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抑菌剂。
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将药物输入体内。
过度输液的危害
我们知道,人使用药物主要有3种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而我们常说的输液就属于静脉注射。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
静脉注射的特点是量大、起效快,但快≠好,也不等于最安全,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57.8%,远超于口服和肌注给药。
除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1、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会严重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懈怠。并且,门诊输液的药物70%含有抗生素类,过度输液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使得以后遇到相似的疾病不得不加重药量,更是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催生出一种更可怕的物种——“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2016 年《全球抗生素耐药回归:报告及建议》的数据中也显示,目前每年有70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
2、各种不良反应。血液中直接注入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者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发热、红疹、肿胀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3、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过度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恶化。
4、损伤肝肾功能。输液使药物避免了胃肠的吸收,直接进入血液,但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长期过度输液,会大大增加肝肾负担,造成它们功能的损害。
5、引起静脉炎症。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可能引起静脉炎。
除此之外,输液需要对皮肤进行刺穿,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针刺部位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
这4类针,不要随便输!
1、消炎针
有些病人只要有点感冒发热或肠炎腹泻,就要求输液用“消炎针”,也就是抗生素。
其实很多感冒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也不能缩短病程,甚至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肠炎即使是细菌感染,静脉输液抗生素到肠道的浓度反而低,疗效还不如口服。
2、通血管针
“通血管”针是很多中老年病人心中所好,不管有事没事都喜欢输点中成药注射液“通血管”。这是不正确的选择!
原因是一些中药静脉制剂安全性差,不时有各种毒副反应的报道,而且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减退,输液过多过快可以诱发心衰,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
另外,输液常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稀释,前者可能诱发加重高血压,后者可能诱发加重糖尿病,而老年人这两种病的发生率高,我就遇到过病人不知自己有糖尿病,由于输液含葡萄糖而诱发高渗导致昏迷的情况。
3、营养针
所谓的“营养针”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白蛋白等,这类药物只有在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或病情危重才需要静脉用,进食正常的人可以从食物或口服药物获取,没必要静脉用药。
尤其是白蛋白,价钱贵、半衰期短,不足两周的时间就被代谢掉,所以只用于急重症病人以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等。而且,血液制品无法保证不含有某种未查出来的病毒等有害物质,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
4、增强抵抗力针
“增强抵抗力”的针主要是球蛋白等。有些人以为经常输点球蛋白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得病。
实际上球蛋白在体内也仅存几天,对正在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和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但没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而且球蛋白和白蛋白一样,是从人血中提取的,虽然采血前会检查排除肝炎、艾滋病等病毒疾患,但这些疾病的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此时间内即使感染也查不出,还有可能感染其他未知的疾病,迫不得已才考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