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辉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图/医院提供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一名罹患左胸壁巨大肿瘤的患者,该患者5年前发现左胸壁肿物,但未及时治疗,5年后,肿物不断膨胀,最大直径接近50厘米,重达9.56千克,如大西瓜般“绑在”患者身上。
为了帮患者剔除这一庞然大物,中山一院骨肿瘤科沈靖南教授、尹军强教授联合多个学科专家,实施超高难度左侧胸壁巨大肿物切除手术,让患者重获新生。
左侧胸壁肿物未重视,5年长成50厘米巨大肿物
来自怀集的雷女士今年51岁,说起她身上的这个肿瘤,她万万没想到会长到这么巨大。
早在5年前,她已发现左侧胸壁长出一个肿物,但由于当时肿物并不大,且无不适症状,也就没有当一回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女士胸壁上的肿物逐渐增大。患病期间,雷女士一家虽辗转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却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病情的拖延,雷女士胸前的肿物膨胀成西瓜一般大小,左上肢活动也逐渐受限。眼看着病情不断加重,雷女士一家决定来到广州就诊,他们找到了中山一院骨肿瘤科尹军强教授咨询治疗方案。
雷女士乳腺下方的巨大肿物,乍一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乳腺癌,但进一步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报告确认是胸壁上的恶性肿瘤——软骨肉瘤,这让雷女士与家属大吃一惊。
尹军强教授表示,由于雷女士胸前的肿物直径已接近50厘米,巨大的肿物累及左侧多个肋骨及胸膜,且左侧膈面上方及下方、左侧第八九肋间均发现转移的结节灶。如果不及时手术,放任这枚巨大的“不定时炸弹”生长,胸壁压迫症状将进一步加重,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治疗上,我们不仅需要切除多根肋骨,还需要对皮肤以及骨性支架进行完整有效的修补。”尹军强教授介绍,该手术难度大,切口范围广,后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比较高。
多学科团队联手,如履薄冰拆除巨型“炸弹”
尹军强教授与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了手术风险,面对雷女士强烈的求生意愿,骨肿瘤科沈靖南教授和尹军强教授与家属再次深入沟通和讨论,最终决定为患者施行手术。
由于肿块累及的范围非常大,想要完整切除肿瘤,胸壁必然留下巨大的骨性、肌肉、皮肤缺损。该切多大范围?如何修复骨性缺损和软组织缺损?术后是否会出现反常呼吸和危重并发症?这些都是摆在手术团队面前的一个个难题。
为了能顺利、安全地拆除这个巨型“炸弹”,骨肿瘤科沈靖南教授、尹军强教授、胸外科程超教授与乳腺外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组成“拆弹团队”联合会诊。沈靖南教授综合各个专科的建议和意见,为雷女士制定了严谨而安全的手术方案,并在医务科的主持下,与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方案和风险进行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
“通过与多学科专家的详细探讨,我们不仅明确了手术的累及范围,还注意到整个胸壁巨大缺损后的修复问题。”尹军强教授说,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大大增加了专家们对顺利完成手术的信心。
术前,胸外科、医学影像科专家根据患者肿物的受累区域,明确了肿瘤的切除范围,并利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制定特殊材质的内固定钢板,作为胸部缺损后的重建材料。
手术室、麻醉科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做了全面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3月3日上午10时30分,手术开始了。
如术前考虑的一样,肿瘤累及的肋骨范围非常广,为了尽量控制手术切口范围,专家们先通过侧破位的正中切口,以及横切口,在正常的区域内进行肿瘤切除,同时,不断在胸内交界处找出一些突破点,将肋骨慢慢推开,边切边游离、边游离边切,慢慢地把软组织周围的肿瘤切除干净。
“每一步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每一次触按电刀时,我们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患者便有大出血的风险。”尹军强教授说道。
为了防止肿瘤残留,降低肿瘤的复发概率,对于一些远处的跳跃灶,包括膈肌上的病灶、胸膜表面的水肿区域,专家们都一并切除,尽量不留一丝“死角”。
得益于术前详细的规划,中山一院各学科团队经过8小时的紧密协作顺利完成了手术,专家们在切除巨大肿瘤的同时还为雷女士重建了胸壁的巨大缺损。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应对肿瘤的关键
在医生团队的帮助下,雷女士顺利度过了术后危险期。卸掉“重担”的她,如从痛苦之中破茧而出,重获新生!
目前患者已能自主下床活动,日常生活也能自理。尽管目前患者恢复情况理想,但考虑到患者肿瘤为恶性,尹军强教授叮嘱雷女士术后仍需进行辅助治疗,其中包括胸腔闭式引流以及呼吸功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