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 方立草书作品 :王湾诗《次北固山下》 34cm×68cm
对以战国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为发端的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人们尽管有不同认识,但一般倾向于阴阳五行说,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全部理论体系中,渗透到各个方面。《阴阳应象大论》中开始就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中医药学几千年的传统,一直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发生规律,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乃至用药。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华医药学和养生学在创立脏腑经络学说的同时,还首次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原则,成为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将五行与五脏、五官、五味、五种情志、五种气候、五个方位、五个季节相配,采用一种整体联系的观点考察了解人体状况,发现和总结医药和健康之道。中医脏象学认为,天地是一大生命,人生是一小天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相属的;并且天人相应、同天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中医脏象学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三焦有两种含义,一是将人体横分三部,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下焦为肝肾。二是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对于肿胀、腹水,因水湿潴留,往往称为三焦不利,三焦失其疏泄。除三焦外,脏腑系统与现代医学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意义不尽相同。
中医脏象学认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在五行属火。心藏神,心主血脉,血脉充足则面色红润光彩;主神志,主宰情志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等等。心居胸中,心包围护其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经脉下络小肠。心包为心之外卫,外邪内侵,心包代心受邪而致病。心脏好比一国之君,代表人的精神意志。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大体相当于大脑皮质的功能和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病的病理证侯表现为多疑虑、记忆力减退、失眠以及神志昏迷等精神症状;心悸、气急以及脉律不齐等;心病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心血不足反映为舌质淡白,心血淤阻反映为舌质紫暗,心火上炎反映为舌质红赤或者糜烂溃疡,痰迷心窍表现为舌强不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