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如何祛湿?做好3看,帮助祛湿健脾。
(资料图)
《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如果想冬天过得更轻松点,进入秋天之后,在润燥养肺的同时,还要兼顾好祛湿。
有的人平素就湿气有点重,那么,秋天怎么养生,才能“不伤于湿”呢?
同时,在我们的传统说法里,有很多关于“毒”的描述。但是,传统养生里的“毒”,和我们现代科学里的“毒性”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的。
传统养生说到的“毒”,其实就是指阴阳寒热的炽盛。通俗点说,哪一种东西或者属性特别多了、特别严重了就可以称之为“毒”。比如火毒、寒毒、湿毒之类。
于是,我们便能明白,所谓的“湿毒”,其实就是湿气很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到的“毒理作用”是没有关系的,大可不必杯弓蛇影。
要知道,人体的湿气增加,跟体内阴寒废物的增加有很大关系。
阴寒废物增加,则容易导致脾气虚损。脾的运化能力下降,不能够运化水湿,湿气就会在体内逐渐形成、堆积,乃至最后成为所谓的“湿毒”。
所谓的湿毒,其实就是一类体内有浊气的表现。比如舌苔白带青绿之色、恶心、不想吃饭,大便溏泄不成形等等。
为了防止湿气在体内堆积而成湿毒,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化湿。
尤其是三伏天,外面下雨,室内也有点湿漉漉的,于是便容易脾虚。这是因为脾被湿气裹住了,也就叫做“脾被湿困”。
湿气把脾给“包围”起来了,脾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运化功能。此时,这就需要我们健脾了。日常的调理,我们也可以自己吃一些健脾的东西。
什么东西最养脾?内经说“五豆入脾”。
就是说,豆类食物最养脾。可以选择各种豆子,如红豆、扁豆、绿豆之类。用来熬粥、泡茶等等,都能健脾养脾。
比如常用的红豆(赤小豆),和薏米、芡实、大麦、苦荞等一起做成茶包,用开水冲泡就能喝。三伏天经常喝点,能增强脾的运化水湿能力,从而祛湿化湿。这样的做法,就是“秋不伤于湿”了
此外,也可以用党参、白术炖肉,味道不错还能健脾利湿。
当然,如果需要排出夏天湿气重引起的体内湿毒,则需要用到藿香砂仁之类的芳香醒脾的之物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体内的湿气重不重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简而言之,如下“3看”,可以帮助我们自我判断:
1、看起床时的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疲劳,头脑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者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这些感觉,一般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2、上厕所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顺便观察一下大便。如果粘在马桶上,几次都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大多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其次,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能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
如果体内有湿的话,大便可能会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宿便”,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于是便出现很多健康问题。
3、洗漱时看舌苔:
早晨洗漱时,在刷牙前抽出两秒钟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乃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真实反映身体状况的。
健康人的舌头,是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薄白的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甚至油腻,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一般是体内有湿热。
总之,湿气是一种阴邪,容易伤及机体的阳气。对身体健康来说是很不利的。
而所谓的“湿毒”,其实就是湿气比较重之后的叫法。更多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和我们理解里的“毒性”是完全不同的。秋季三伏天多喝点红豆薏米祛湿茶,健脾还能去湿气,一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