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荆州有“蔡蒯黄庞”四大家族。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庞统就是出自庞氏家族。
那么《三国演义》中,抬棺材决战,惹毛关羽而被斩杀的庞德是不是荆州庞氏家族的人呢?庞德不也有个哥哥在刘备手下做官么?有一些人还误认为庞德是庞统的兄弟,其实不是。那个庞德是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人,虽然姓庞,但并非出自荆州庞氏家族。
(资料图片)
言归正传。
庞统名声大振和建功立业是在投奔刘备之后,此前,他们庞氏家族名气最大的是庞统的叔父,即庞德公。
庞德公当时是荆襄一带的最有影响力的名士之一,也是大隐士。古人有“至襄阳必游岘山”的说法,而庞德公就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岘山沔水鱼梁洲,有山有水还有洲,一听就是名人隐士或仙家藏身的好地方。庞德公甘为隐士,不想出山做官,平日里就在田地里耕种,闲暇时就读书抚琴。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颁布求贤令,想广泛寻求天下名士为自己所用。
他多次派人去请庞德公出山,但都被拒绝了。最后,刘表亲自去他家里请,庞德公还是不为所动。
庞德公敢拒绝刘表,刘表可是荆州权力最大的人。这样一来,庞德公的名气和声望再上一层楼。也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司马徽的人从颍川来到了荆州。司马徽,字德操,博学多识,精通奇门、经学,有“奇士”之誉。司马徽来荆州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躲避中原战乱,另一个是刘表求贤,想找个好工作。刘表面试了司马徽,感觉不佳。司马徽的学问不错,但讲的古文经学太古奥,听起来有一股灰尘感,有些不着边际。另外问起一些人和事,司马徽只知道说“好、好、好”,“好好先生”名不虚传嘛。因此,他没通过刘表的面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司马徽跟刘表合不来,但和庞德公相见恨晚。司马徽拜访了庞德公,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司马徽称之为兄长。并且搬到了庞德公家的附近,和他隔水相望,一起做隐士,忙时各自耕田种地,闲时一块诗酒琴棋、品论人物。
就后世知名度而言,在《三国演义》中,或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庞德公的知名度逊于司马徽,甚至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没有写其叔父庞德公,但写了“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人们都津津乐道于司马徽发掘了诸葛亮和庞统,并向刘备举荐了他俩。其实这只是表面的一个结果,背后的决定性作用还在于庞德公。
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学生,“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习凿齿《襄阳记》),从中可以看出,二人可不是浅层次的师生关系,诸葛亮是师承庞德公,而且不仅是学问方面,就连做隐士都是复制老师的。庞德公隐居岘山鱼梁洲,耕田种地,弹琴读书;诸葛亮隐居隆中茅庐,躬耕畎亩,读书抚琴。
庞德公习道家,尊黄老。诸葛亮集儒、道、法等多家于一身,但至少“道”这一方面主要从老师庞德公学习而来。
除了诸葛亮,庞统也是庞德公的学生。当然,庞统还是他的侄子。庞德公把这两个学生培养好后,分别给了他们“道号”,诸葛亮道号“卧龙”,庞统道号“凤雏”。这是众多读三国的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庞德公还给了司马徽的一个“水镜先生”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