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武星如
据新华社4月2日消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共采集植物标本150万余份,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3个新属和196个新物种(包括种下分类群)。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教授李旻辉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参与了内蒙古地区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4月5日,他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意义,首先就是要摸清家底,依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新发现的物种与其同属植物如果亲缘相近,其药用功效可能类似。新物种的药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药资源要把保护放在前面。摸底了解各类中药资源的蕴藏量,评估其是否具有开发的空间,该保护的保护,可以开发的开发,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保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李旻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广东省的中药资源比第三次普查时增加了2541种。羊城晚报 图
李旻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中药资源普查可以对各区域中药资源及民族药资源的分布、蕴藏量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此外,中药资源普查对于各区域的中药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药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生长条件,中药种植不能盲目引种,只有搞明白各地中药资源的分布,才能了解什么药能种、怎么种。”
对于此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发现新物种,李旻辉表示,这体现了普查工作的细致,更体现了普查人员的专业性。“参与普查工作的不仅是药学方面的专家,也有植物分类学方面的专家。一些植物是药学专家不熟悉、不认识的,分类学专家能够帮我们进行判断,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物种的遗漏。”
在上述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组办公室邀请植物分类学及中药资源学方面的专家对这些新分类群进行了专家论证。发表的新物种大多有系统分类学综合证据(包括分子证据),明确了新物种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位置,保障了发表新分类群的高质量。
除了发现新物种外,李旻辉也谈到,在此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存在以往普查中记录存在的物种可能在本次普查中没有发现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生态原因,导致一些物种在当地消失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本次距离以往的普查工作年代久远,同时本次普查工作运用了3S(RS、GIS、GP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相较于以往的普查手段更为提高前辈,所以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在本次普查中未发现的物种,也可以作为后续的研究任务,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查,以做出更科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