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贵州省级科技特派员韦红边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送经”进村科技服务“零距离”
韦红边(左二)正在和菜农交流。
“我们种茶又不懂得管理,病虫害也不晓得咋个防治,所以茶叶产量不高。后来,韦老师就到茶地里来教我如何管护和防治病虫害,经过一番打理后,今年采摘的茶青每斤卖到90元以上。”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村民王绥超家的茶园大丰收,话里话外都是感激。
王绥超说的“韦老师”是韦红边,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贞丰县副团长。“去年到长田村开展科技服务,了解到王绥超家种茶的情况,就教他科学打理,今年就得到实惠了。”韦红边说。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韦红边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忙里挤时间进村开展科技服务。
长田村村民王西江种植有年限较久的金华小叶茶树,但由于该茶树发芽晚,且不适合制扁形茶,他对种茶渐渐失去了信心,这些茶树也逐渐变成野生茶。韦红边了解后,对他家的茶园进行整地、除草、施肥、修剪,茶树焕发生机,今年将产生收益。
韦红边坦言,尽管长田村茶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茶园管理上,早期茶园建设未建梯田,坡地茶园随处可见,加上长期只利用春茶,夏秋季套种高杆植物玉米和薏仁米等,且受管理粗放的影响,导致茶园采摘面小且杂乱,难以实现机采,长期难以形成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田茶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3月份,依托贵州大学、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长田村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力量,长田村打造‘长田村高山低产茶园管理提质增效’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韦红边介绍,打造示范基地,利用长田村高山茶的优势,促进高山低产茶园管理提质增效,推进长田村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茶园精准管护与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打造示范基地的主要参与者,韦红边有效将个人专业特长和团体优势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彰显特色。
韦红边牵头成立“长田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小组”,通过“茶园管理技术培训+建立茶园基地+茶产品开发”的模式,改造长田村60亩以上的高山地产茶园,规范高山茶园树冠,打造高山茶园风貌,让长田村茶农学会管理好茶园,提高茶农收益,规范茶山风貌,通过研发工艺白茶产品,充分利用夏秋茶青,丰富长田茶产品结构,更好提高茶农与茶企收益。
同时,韦红边还参与长田茶产业发展中研制“布依茶花”等新品牌,将长田村从以茶叶种植为主,逐渐向二、三产发展,开创茶叶种—产—销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打造“中国西部早春扁茶加工第一村”“中国西部早春扁茶贸易集散地”。
在贞丰县开展科技服务中,韦红边通过长期走访和调研了解到,贞丰县茶叶种植面覆盖到各乡镇,总投产面积达到6万多亩,涉及农户达1.2万户,茶叶产业已经作为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茶产品单一,主要生产早春茶,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新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主要以绿茶、红茶为主等。”于是,韦红边发现问题后,创新“互联网+学习+服务”举措,及时与服务村镇建立联系机制,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联合采取“茶讲堂”线上线下学习课、茶叶交流群、特派员联系方式上墙等方法,千方百计解决农户急难愁盼问题。让茶农们对茶传统文化、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了解到茶叶的制作要按照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规范进行,大多数茶农均提高了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
韦红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服务更畅通、更便捷,以“时时”在线,“事事”上心,“处处”留意的责任感获得了广大茶农的一致好评。
“我既是一名科技特派员,又是一名茶叶专业教师,也是一名农业工作者,接下来,我将以‘科技’为导向,继续做好科技服务,以新的更好的科技服务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韦红边表示。
作者:文/图 记者 肖雄
值班总编 邓伯祥 编辑校对 袁 艳 版式 袁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