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资料图】
以“育繁推”一体化项目为引领,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迈进——
岑巩:深耕制种业 铺就新“稻”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
←农技人员在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进行杂交水稻种子净度分析。
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发)
↓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杨云 摄(贵州图片库发)
岑巩又刷新历史。
2022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生产种子782万公斤,实现产值2.06亿元。与2021年相比,制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10.25%、11.43%、47.15%。
在产量随着面积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产值增幅几乎翻了一番。跨越式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岑巩以“育繁推”一体化项目为引领,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迈进所交出的漂亮答卷。
蜿蜒的龙江河,舒缓地在岑巩县境内流淌,绕过一个个低矮丘陵,形成了上百个河湾坝区。河水滋润着土地,带来丰沛的灌溉水源;山体阻挡着山风,形成优越的隔离条件;加上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让岑巩成为了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天选之地”。
从1976年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以来,岑巩吸引了湖南隆平高科、安徽荃银、中种集团等十多家国内知名制种企业前来建立制种基地。规模从最初的190亩发展到3万亩以上,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历经46年,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更源于当地百姓的偏爱。这是近半个世纪的沉淀,经历大浪淘沙之后,农民自己选准的主导产业。
天星乡关庄村的农户龚万才,为自己是水稻制种农民的身份而感到骄傲。从2006年开始制种的龚万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他种植了31亩又香优龙丝苗,收种1.18万斤。
“我卖给公司是10.5元一斤,得了12.4万元。除开土地租金、肥料和请人的成本,赚了6.8万元。但这只是我制种半年的收入哦,算起来我每个月的纯收入有1万元,比在城里面的打工族、上班族强太多了。”龚万才说。
羊桥乡的党委书记石朝亮,为自己扩展了全乡的水稻制种面积而感到自豪。“我是去年7月到任的。到任的第一天羊桥就下了特别大的雨,淹了700多亩辣椒。我在田里面排涝,水淹过了膝盖,看到大家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看到老百姓欲哭无泪的样子,真的很难过。”石朝亮说。
此后经过多方调研,石朝亮发现羊桥乡的农户在水稻制种上有一定的历史和技术基础,只是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雨季涝、旱季干,水稻制种产业始终无法大面积推广。他抓住全县推动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争取了1300万元资金对羊桥乡500亩以上的两个坝区实施“旱改水”工程。
开荒拓土、挖路开沟……今年2月到4月,每天都有500多人在田间劳作,羊桥乡的制种基地从过去不到2000亩增加到了4157亩。
“我们做过测算,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老百姓每亩的收入在1300元左右,制种收入每亩纯收益可以达到1800元,而且制种都是订单生产,不愁销路、稳赚不赔,所以老百姓的积极性特别高、发展制种产业的意愿特别强。”石朝亮告诉记者,当前羊桥乡又开始了沟渠水系建设工程,明年全县制种基地规模将扩展到6000亩,到“十四五”期末达到10000亩,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颗金种子,致富一方人。近年来,岑巩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群众”的组织方式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全县从事制种的农户1.2万余户,带动就业2万余人,2021年制种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6元,制种已成为了该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最具群众基础和发展优势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