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有“癌中之王”的称号,不仅在于肝脏癌变后对人体影响很大,而且治疗费用较高,预后效果参差不齐,更在于致死率高,去年我国确诊43万例肝癌,有39万例不治。肝癌死亡率长期稳居癌症致死率的前四名。
肝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历程,导致肝癌的因素不少,但“绝对主力”一直是病毒肝炎患者,如乙肝、丙肝患者,而乙肝患者又占了较大部分。
(资料图)
乙肝患者是乙肝病毒入侵肝脏后,经免疫清除引起肝炎、肝损伤、肝脏异常等表现的群体。那问题来了,乙肝患者的肝损伤、炎症,是如何引起肝癌的呢?要用多久?
乙肝病毒钻进人体内安家落户后,趁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形成“乙肝病毒母体”,大肆复制、繁殖,并与正常肝细胞紧密黏连在一起,人就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此时生活和健康人没有差别。如果某一阶段,免疫系统识别了乙肝病毒,就会主动清除、攻击病毒。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损伤正常肝细胞,那么炎症就发生了。肝细胞受损后,相关的谷丙酶、谷草酶等指标就会升高,查肝功能就会异常。
肝脏炎症实质上是免疫细胞和乙肝病毒在肝脏内打斗,结果伤及了肝细胞引起的。由于免疫清除是24小时无休,意味着肝细胞的损伤也是全天候的。炎症到了一定程度,就要适时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减少免疫清除所引起的肝损伤。但由于乙肝药物无法根除乙肝病毒母体,表明病毒复制一直会持续,所以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
人体任何部位受损,DNA会启动修复功能,通过细胞分裂、复制达到修复的目的,一般不会出错,但如果是反复受损、不断修复,期间出错的概率就会上升,复制出错的后果是:出现了变异细胞。
放在肝脏内也是一样的,因乙肝炎症反复发作,肝细胞反复修复,出错形成少量变异细胞,如同肝细胞中的“异类”。此时它们不是癌细胞,称为“前癌细胞”。如果能躲过免疫系统的清除,那么成功存活下来后,经过一段时间潜伏,会变成“癌细胞”,再经过5年、10年以上的发展,慢慢长大为肝部肿瘤,就是肝癌。通常情况下,肝癌从癌细胞到小肿块,要很长时间,但从小肿块到“大块头”,时间就少很多了,有时不用1年。
这就是乙肝患者从炎症到肝脏癌症的发展历程,一般要十多年的时间,年龄越大,患者肝癌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为了预防肝脏从炎症到癌症,医生会指导乙肝患者进行认真评估和治疗。用评估为治疗提供参考,让患者知道自己有什么风险,要注意什么方面。那风险如何判定呢?
用mPAGE-B评分模型,这是一个预测类的评分模型,由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水平4个预测要素组成。
最高分值21分,标准为:肝癌低风险不高于8分;中风险是9—12分;高风险是大于等于13分。
从年龄看,分6个等级和分数:小于30岁,0分;30—39岁,3分;40—49岁,5分;50—59岁,7分;60—69岁,9分;超过70岁,11分。
从性别看,男士记2分,女士记0分。
从血小板看,大于等于250/L,不记分;200—250/L,记2分;150—200/L,记3分;100—150/L,记4分;小于100/L,记5分。
从白蛋白水平看,大于等于40,不记分;35—40记1分;30—35记2分;小于30记3分。
评分模型的意义在于可提前预警,针对不同的患者人群,提示进行筛查,如果是高风险人群,每3个月最好做1次B超+甲胎蛋白筛查,中低风险人群可延长至6个月做1次。
总的看,有三大因素一定要关注:一是年龄超过50岁的男士;二是发现肝硬化后才开始抗病毒治疗;三是抗病毒治疗5年后,乙肝病毒还是呈阳性,谷丙酶水平超正常值2倍以内,这个类型的乙肝患者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