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作业是个 " 高危行业 ",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意味着什么?
(资料图)
一个朋友因为心脏突发问题被送去医院急救,导火索就是孩子期末考试惨不忍睹的分数。
" 读到高中就要进行分流,一半人上不了大学。这个分数肯定得去读职高了。" 愁眉苦脸的她,别人的安慰都是徒劳,身体力行诠释了所谓 " 操碎了心 "。
孩子一出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都要像个陀螺一样 24 小时转个不停,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本以为娃长大了就轻松了,可没想到熬过了养娃的累,育娃更难。老母亲就像是打怪升级,一关更比一关难。
辅导作业一时气,一直辅导一直气 ...... 在养娃育娃的道路上,如何才能调节好自身情绪,减少崩溃时刻呢?
孩子的确更容易挑动父母的情绪神经,我们现在就来跟专家学习,如何深刻地发现情绪的来龙去脉,智慧地 " 使用 " 情绪吧~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孩子身上照见情绪
很多时候,父母的情绪看似是因为孩子而产生,但其实源于自己心底的焦虑。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也来自父母自己的工作压力、家庭琐事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实与我们的愿望不符。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好、体育好,还得有个拿得出手的爱好。
孩子做不到,父母就会产生落差,感到受挫、愤怒。如果这种落差发生在父母自己身上就还好,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接受、消化,用一些合理化借口做自我解释。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学校环境的问题、大考时恰好生病的问题等等。
同时我们还会给自己找出路:重修研究生以弥补高考不理想的遗憾,或者是通过努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些可控感让我们以为那些缺憾所带来的委屈、焦虑真的消失了。
然而,孩子重新激活了它们。父母在孩子的失败中,重新体验失败的沮丧;在对孩子的期待落空时,重新感受曾经的无助与彷徨。这时那些负面情绪就会像海啸一般,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
亲子的 " 情绪互动联盟 "
焦虑的父母势必养出焦虑的孩子。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的孩子,后面往往追着一个声嘶力竭的家长。他们的行为如出一辙,因为孩子感知情绪、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跟父母学来的。妈妈带着怎样的情绪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用怎样的情绪应对世界。
我们强调父母的态度应该" 温和而坚定 "。
举个例子:我小女儿小时候睡前要吃零食,我不允许,她就哭闹。其实这种哭闹也不是真的伤心和痛苦地哭,而是半真半假地边哭边观察,主要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时候我会态度很温和但语气很坚定地跟她说," 你今天已经吃了很多零食了,所以不能再吃了。" 其实说什么并不太重要,主要是我坚定的态度让她很快就明白这个要求是得不到允许的,所以也就慢慢放弃了。但无论她怎样哭闹,我的情绪都是相对平稳的,不会被她的吵闹而激怒。
之所以强调温和地坚持,是因为如果妈妈被孩子的哭闹所激怒,那么孩子就会因为妈妈的情绪而被吓到。想要零食也许是假哭,但被吓到之后就真哭了。本来孩子愿望没有实现已经受挫,现在还夹杂了恐惧、委屈,情绪必然变得更不稳定,更难安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成年人还像个孩子一样,情绪说崩溃就崩溃。
情绪也可以做游戏
父母可以创造性地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同样是睡前吃零食的事儿,我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同行是这样拒绝女儿的:" 太晚啦!现在不能吃棉花糖和巧克力了。棉花糖洗澡去了!巧克力拉屎去了!" 女儿听完笑得不行,也忘了还要吃糖这件事情。
要知道,学龄前的孩子正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 " 生殖器期 ",俗称 " 屎尿屁 " 阶段。他们觉得拉屎、撒尿这种字眼儿听起来特别好玩,特别搞笑。用这样的 " 游戏 " 方式来跟孩子沟通,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全都变得很轻松。与此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情绪调节,知道如何从挫折感受转移到快乐的情绪之中。
当然,有些时候孩子还是要面临自己的情绪课题。比如我的小女儿从小就性格敏感,尤其不喜欢当众讲话,那会让她感觉紧张、害羞。这种情况并非说两句 " 别紧张、你很棒 " 的安慰话就能缓解的,除了多练习、多实践,让她从成功经验中获得信心与成就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会在家里陪她练习:用一个桌子假装讲台,我做她的听众。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因为她紧张或者说错了而表现得急于修正她,也不会对重复很多遍显得不耐烦。
如果妈妈特别急躁,觉得怎么这么点儿事情你都做不好,这无疑给孩子平添了新的情绪负担,她就更难以处理了。
父母稳定的情绪和认可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大的安抚与支撑。
只要有情绪稳定的父母做后盾,孩子自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在与孩子 " 斗智斗勇 " 的过程中,训练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对于父母来说也受益匪浅——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接近那个睿智优雅、不被情绪左右的理想自我。
每日聊天室:
跟孩子斗智斗勇的日常中,你有过崩溃的时刻吗?
连续一周内在评论区出现三次
有机会获得神秘礼品噢
新媒体编辑 昀
本文原载于时尚健康
ID: shishangjiankang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