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并称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他们每一位都为蜀汉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资料图】
按理来说,刘备对于他们五人应该是绝对的信任,尤其是在关羽、张飞去世之后,赵云作为跟随刘备时间最长的将军,
纵使不像诸葛亮那样封为托孤老臣,也应该在蜀国拥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实则不然。
在刘备临终前,他竟然嘱咐其他人,说“子龙不可重用!”
是他伤重得神志不清了?还是其中另有隐情?他真的不怕伤了众人的心吗?他又为何会留下这样的话语呢?
一、刘备遗命“子龙不可重用”
关羽一生勇武,最后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在多次向孙权投降无果后,最终带领着残余部队想要冲出重围,但奈何双方兵力悬殊,关羽只能自尽。
关羽身死,可谓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发展。
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向孙权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了响应刘备的计划,张飞也是加紧准备,想要与刘备进行配合。
怎料,由于张飞过于急躁,对手下的严厉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他的两个手下便趁着张飞熟睡将他杀害,转投了孙权麾下。
张飞的身死让本就恼怒异常的刘备彻底失去了理智,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向孙权发起了进攻,甚至连他的左膀右臂赵云,以及他最信赖的军师诸葛亮都没能拦得住他。
凭借着一腔怒火,蜀国的军队士气高涨、连战连捷。
可是最后,却被孙权启用的小将陆逊,来了一个火烧连营。若不是刘备等人跑得快,或许就要身死当场了。
纵使刘备逃过一劫,可是蜀国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也经此一役损伤殆尽。
刘备在白帝城修养之时,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便叫来了几位心腹商量后事。其中就包括了对蜀国未来发展的规划。
在他诸多嘱托当中,有一条让人们捉摸不透,那就是“子龙不可用”。
赵云赵子龙,为了蜀国打野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无上战功,这不仅在蜀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于整个天下对于赵云的事迹都耳熟能详。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在自己死后,可以限制赵云的发展呢?
其实二人之间早有芥蒂。
二、“记仇”的刘备
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为刘备保下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刘阿斗。当时的刘备对于赵云可谓是感激涕零,甚至还高喊着“
为了你,险些伤我一员爱将。”
这幅场面,任谁看来都足以证明刘备对于赵云的重视。
在那之后,便一直与刘备形影不离,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仿佛有赵云在侧,刘备就有了跟任何人“叫板”的底气。
不难发现的是,在刘备发起对孙权的讨伐时,有两个人并没有随他同去,一位是他最信任的军师诸葛亮,另外一位就是赵云。
按理说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作为智囊的诸葛亮,以及在当时作为主要战力的赵云,不可能会缺席,但是偏偏刘备就勒令他们二人驻守,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二人曾组织过刘备的这次讨伐行动。
诸葛亮身为蜀国军事,他从战略的角度给刘备提出意见,以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出兵伐吴,但是奈何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因此哪怕是诸葛亮的劝说,他也听不进去。
诸葛亮无奈,只好给刘备作出战略安排,以尽量让此次战争的结果,对蜀国有利。
相比于诸葛亮,赵云劝阻刘备的方式,可要强硬了许多,他直接批评刘备。
当时的蜀国跟吴国乃是盟友关系,如果蜀国突然对盟友发动攻击,这明显违背常理,而且他们此时最大的敌人是魏国,不应该贸然内耗。
从大局观上来讲,赵云说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丝毫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处于暴怒状态,关羽、张飞,可是他的结拜兄弟,他们兄弟三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情意深重。而且他们还是刘备真正的左膀右臂,无论于公于私,他们的仇不能不报。
所以刘备果断地让赵云驻守,此次伐吴行动,也让他坐上了冷板凳。
三、刘备的“以防万一”
当然仅此一件事,他也犯不上将赵云提出核心圈,最主要的是,赵云与刘备的想法,一直不合。
早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刘备与众人讨论如何论功行赏之时,二人就齐国冲突。
刘备等人想要将益州的土地,封赏给有功之臣,大部分的将领都支持刘备的这一举动,但是赵云却坚持反对,甚至还引经据典地讲出了霍去病的故事,给刘备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刘备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采纳了赵云的意见,但是心里却将赵云画上了一个重点号。
赵云的意见实,际上是因为他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出发,他考虑的是如何为百姓谋福,做真正的仁义之师,而刘备则考虑的是如何让将领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二人的思维方式相佐,就注定了赵云日后,可能会对刘备的相冲突。
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可能还会限制住赵云,可是如果刘备死了,那么日后“扶不上墙的刘阿斗”,又如何让赵云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呢?
刘备在他临死之前,才会命令众人,子龙不可重用,就是怕他日后兵强马壮,有足够势力之后,对蜀国产生危害。
事实上如果不是赵云为蜀国建立的功勋太多,如果不是他对刘备、刘禅父子都有救命之恩;如果不是当初赵云面对曹操的招揽依然行忠义之事,那么赵云的下场很可能就跟魏延相同了,也不再是不受重用那么简单。
反观赵云,当时他的年纪已经偏大,并且因为常年征战,身上也有多处暗伤,能够清闲地度过余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