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全球热门:“点检做天子”谶言之下,浅析周世宗柴荣为何还是重用赵匡胤?

2022-11-08 06:52:24
A+ A-


(资料图)

显德六年,年仅三十九岁的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之后就去世。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为帝后不久,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取而代之继位为帝。柴荣怎么也不会想到对赵匡胤的信任,换来的却是背叛。那么,连灭佛都敢做的柴荣,为什么会在"点检做天子"谶言之下,没有杀掉赵匡胤反而是重用他?其实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

周世宗柴荣继位为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死子继,因为柴荣只是郭威的养子,其实应该其内侄,郭威是他姑父。在后汉做大将军的郭威,虽然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却没能在汉隐帝掌权时被信任,后郭威发动兵变,后汉隐帝自然要拿郭威的家人开刀,最后郭威留在城内的家人尽数被诛,据《新五代史》的记载是:"婴孺无免者。"

郭威战胜后汉隐帝之后,建立了后周政权,三年后郭威因病驾崩,作为养子的柴荣继位为帝。五代十国时期,百姓们对朝廷轮番换人当皇帝,已经司空见惯了。对于上位的每一位皇帝而言,怎样坐稳皇位那就是一个技术问题,柴荣上位后对于一直跟随自己的赵匡胤,自然是委以重任。一方面,赵匡胤的战功确实是有目共睹,另外一方面,朝局并非看上去那么稳妥,比如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他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而另外一位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则是殿前司都点检。这两位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们骁勇,而是他们手中的权力,那可是全国的禁军头脑人物。万一他们有什么不轨意图,他这个皇帝可是做到头了,最为稳妥的办法那就分权,撤掉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而李重进呢,则被外调地方节度使,职务不变,为朝廷守卫地方藩镇,这样两位都被远离朝廷权力中心。

赵匡胤在柴荣手下多有战功,可以说得上是柴荣帐下最为铁杆的成员,柴荣继位之后迅速替换掉张永德,让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在柴荣驾崩之前,赵匡胤受到托孤之责,随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拜赵匡胤为检校太尉,这时的赵匡胤可以说位极人臣,就差一个机会。终于,在《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赵匡胤得以受命外出御敌,事情看上去没有什么异常,却在距离京城二十公里外的陈桥驿,被手下的人拥立黄袍加身,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陆续打开城门接应,除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被杀外,赵匡胤等人几乎做到兵不血刃就成功进入到京城。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只能说赵匡胤的低调与部署周密。

柴荣在位时,朝局越发向积极方面发展,不论是后周外部的势力版图,还是内部的人才与经济都得到了空前提高。当时连年征战,各方在兵力补充方面都是捉襟见肘,周世宗柴荣于是就做了历史上有名的灭佛皇帝之一,他开始限制佛教人员数量,据《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记载,当时的寺庙多达三万多所,最后被保留的数量不足三千所,被还俗的僧尼达到了六万多人。那么问题来了,柴荣灭佛之举无疑是不敬鬼神做派,为何会在"点检做天子"谶言面前却显得那么迷信?对于谶言的出现,《宋史》说得还是比较详细的: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 作天子",异之。

根据得益者反推似乎赵匡胤嫌疑最大,可是不要忘了,柴荣如果真是忌惮这一职位会变为现实,干嘛不直接裁撤掉,反而是派赵匡胤继任?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拿掉张永德的殿前司都点检一职,派自己的心腹爱将上去更为稳妥。那么是不是代表柴荣就十分信任赵匡胤?却也未见得!之所以要让赵匡胤替任,一方面是巩固皇位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对赵匡义多年的征伐成绩的肯定。

试想一下,柴荣连张永德这样的先皇贵勋都能替换掉,等时局稳定了,赵匡胤一介外人还会受到重用?为什么这么说?据《宋史·太祖纪三》:"﹝ 太祖 ﹞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 周世宗 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可见赵匡胤符合柴荣所讲的大耳方面之人的特征,为什么没杀赵匡胤?天下还未平定,只能说此时柴荣这么做有一定的敲打之意。可惜的是留给柴荣的时间不多了,随着柴荣的猝然离世,赵匡胤得以在都点检的基础上越做越高。

总结:对于柴荣而言,赵匡胤是一直追随自己的部将,其人的脾性与威胁程度小于郭威的女婿与外甥,当然了,对于一心想把后周推向强大的柴荣而言,赵匡胤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再者,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柴荣不可能把所有武将都除掉,那么唯一可以控制他们的办法就是制约,将军权分散相互牵制,可是柴荣还是没想到最后,却是被他昔日的爱将赵匡胤,摘取了后周政权。

责任编辑:bH_0231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