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余年》中,庆帝对范闲的态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试探,第二个阶段利用,第三个阶段对立。
庆帝刚把范闲从澹州安排到京都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见过范闲,也想知道范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成长成什么程度。
【资料图】
所以说他会去观察范范闲,包括去试探他。这些都是庆帝在初步了解范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才干。
庆帝都是想得来利用范闲,如果说,有一点点亲情吗,可能会有的,但是他更多地还是想要利用,因为范闲的身世和能力,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范闲有什么才华,跟庄墨韩斗诗的时候,范闲出口成章,成就了这个小范诗仙的名声,庆帝对范闲开始有了那种喜爱,陈道明老师的这个微笑也成了经典。
毕竟范闲可以成为庆国文坛领袖,但这些并没有牵扯到核心利益,也就是说范闲还没有威胁到庆帝。
当然,庆帝可能自始至终都认为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在庆帝另看全天下能给他做对就没有几个人呀,对吧?所以说他肯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掌控感。
他要去磨炼范闲,要去培养他打磨,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想要把范闲变成手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或者武器,成为一个好臣子。
但是他并没有想着要把皇位传给范闲,他还是想要把皇位传给太子的,从开始的阶段他还是想要传位给太子的,假如自己真挂了的话。
范闲只是磨砺太子的磨刀石。
范闲也很给力,北上齐国、南下江南,把事情都办得很漂亮,当然范闲的实力也在不断扩张。
直到大东山之战,庆帝露出了大宗师的底牌,范闲也在不知道这张牌的情况下,搞掉了二皇子和太子。
这个时候庆帝也开始感觉到范闲踩过线了,开始打压范闲,而范闲也开始被动了,毕竟庆帝的实力是最强悍的。
这个时候他们两个的矛盾还没有那么激化,很快他们的矛盾进入第三个阶段,他们关系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对立,
因为陈萍萍知道了底牌之后,终于也要出手了,范闲也终于搞清楚了当年母亲去世的一些内情。
这个时候,他和庆帝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成了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庆帝自己也深有体会,他跟叶完说过,如果庆帝赢了,那天下就还是庆帝的天下,如果输了,天下就是范闲说了算了。
所以说庆帝也是清楚知道这一点,两个人的斗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当然最终范闲强大到了可以跟庆帝叫板的地步,虽然代价极大,他们还是把庆帝给杀掉了。
那么庆帝怎么去看待范闲的?
其实庆帝一直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早期的时候没有把范闲当成对手,直至到最后大决战的时候,庆帝依然是包赢,即使身负重伤,但是杀范闲还是可以杀的。
如果不是他揭开了五竹的眼罩,他也不会那么死掉。
庆帝毕竟是世间最强大的存在,你想让他公平地去看待范闲,这是很难的。
毕竟他是范闲的老子,而且是强大到近乎无敌的大宗师。
对范闲,从试探到磨练,最后到对立,但是最终庆帝还是手下留情了的。
他在稳杀范若若的情况下,都没有动手,老子毕竟还是老子,儿子嘛,再叛逆也是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