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期兴起了很多的势力,他们大多打着除蒙复汉的旗号,这就是明朝的前身。在时代交替,新旧更更迭的历史浪潮中,一大批的回族领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之后回族人民在明朝拥有高地位的原因。
(相关资料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尊严和回族人民的友谊,施行了多种刚柔并济的政治制度。他们通过安抚政策维护与西北回族百姓的关系,通过防范同化等形式消除西北回族对自身的威胁,种种制度对今后的西北回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棣时期的明朝版图
西北地区的回族来自哪里?
早在在唐、宋时期,回族人的祖先就迁居到西北地区,在那里繁衍生息。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大批西方人群开始进入唐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其中的一部分西方人随之进入到西北地区,与那里的回族祖先共同生活,因此,这个阶段进入西北生活的人群就成了如今西北回族的先民。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因为丝绸之路的发展,更多的西方人以及西去的东方人留在了西北地区。到了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大量军事行动以及商业活动,更多中亚、阿拉伯等地区的人们涌入西北,并且一部分蒙古军人也留在了此地开荒种粮。
当时的蒙古士兵
这一举措极大程度加快了回族军民的本土化过程,使回族先民变成了当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元朝末期,西北区域的回族人群基本完成了本土化。
明朝时期,绝大多数西北地区人民信奉伊斯兰教,但是频繁的战乱让他们迁居到了内地。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民族同化制度,让更多的人进入西北地区进行农作、经商,并接受汉族、蒙古族等与回族进行通婚,接受回族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北地区回族人群的数量、文化以及经济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明朝繁荣的市井生活
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西北回族的影响
明朝时期,明政府为了维护与西北回族人群的关系,出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施行了刚柔并济的政治制度。从积极方面来说,首先,明朝尊重回族的民族文化与信仰。由于回族民众信仰伊斯兰教,明政府对于回族极为尊重的一点体现在对伊斯兰教的推广与发扬上。
虽然在当时明朝有排斥外部民族的态度,但是对于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回族人民来说,是不能够打压的,这也是维系皇帝与大臣之间关系的一大举措。
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人民心中的信仰,且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独特文化。因此,皇帝下诏修建清真寺,以此来表达对回族民众的尊重。大量清真寺的修建为回族人民进入明朝领土,开展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促进了回族与其他多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其次,明朝从回族民众中任命了一大批高官。像开过工程常遇春、华云、胡大海等人,就是西北回族人。在人文历法当中也存在着诸如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在外交方面有太监郑和等。大量的西北回族民众进入了明朝的权力中心,为明朝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西北回族对明朝的恐惧感与抵触感,从而对回族民众的情绪起到了极大的安抚作用。
常遇春
最后,明朝尊重西北回族的民俗习惯。西北回族在饮食方面禁食猪肉,明武宗就明令禁止全国各地养猪以及杀猪,以致于往后的几个皇帝仍沿用着相应的政策与传统。明武宗的相关行为与政策极大程度表明了西北回族民众在朝廷当中的声望极大,而尊重回族民族习惯的结果就是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回族人民牛羊生意的展开,从而扩大了回族商业以及饮食行业的市场。
但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制衡,虽然明朝统治者给西北回族提供了很多好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回族在朝廷当中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回族在当地的发展甚至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因为在对西北回族施行安抚政策的基础上,明朝掌权者还对其施行了多种打压、防范的政策,从而防止西北回族部落造反等事情的发生。
影视剧中的明朝军队
首先,明朝统治者颁布了强迫回族同化的政策,以此来维护自身王朝的政治安全。比如明朝统治者推出的法律当中就明确规定了:“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宫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这话的意思就是,外族人要和本土汉人通婚,不得在本民族内结亲,如果有违反的,就都送到宫中当奴隶。这条法律就表现出明朝统治者对回民的猜测与防范。这种政策极大的限制了各民族的人口发展,从而对西北回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明朝汉人服饰
除此之外,明朝为了防范西北回族实力的扩张以及领土的扩大,强行将回族民众的名字改成汉姓,并规定在当地不能穿着回族服饰。种种规定与法律,无一不是为了将其同化。明朝朝廷对回族民众修改名字、限制穿着服饰以及改变语言生活习惯等,都试图从文化层面消除回族人民的种族意识,进而达到民族同化的最终目的。
虽然出于种种原因,回族百姓在明朝朝廷当官的不少,但与前几个王朝相比,人数是有减少的。即使有部分回族民众进入朝廷当中任职,但所任职务大多没有实权,且覆盖面较小,几乎都是文法历学方面的职位,毫无实权可言。
明朝时期的回族通事
这与元朝时期,回族任官以及选举等方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如此限制回族在朝廷中的势力与影响力的举措,极大程度上削减了当时回族人民的威望,从而影响回族商业的整体发展。
明朝各种经济制度对西北回族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就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卫所制度,该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士兵薪资发放以及吃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屯田制度,主要包括军屯、民屯以及商业用屯等形式。在西北区域,军屯是最为主要的屯田方式,而在边防镇守的官兵,不仅需要负责屯田的经营与生产,还需要驻守边疆。
明朝军屯旧址
这样的作法优点很明显,那就是士兵不需要提供任何物品,包括土地、生产工具、薪资、纳税等在内,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屯田制度在正统时期开始逐渐衰落,随着大量荒民向西北地区迁移,民屯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基于民屯发展出的商业用屯与民屯相差无几,都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实行的方法。
此外,明朝大力发展贡赐制度,如果外来使臣来明朝上供,朝廷就会以多倍价值的物品相送,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徕更多的友邻,从而巩固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明朝还对来京朝贡的外来使臣提供食宿以及车辆,周边国家一看入贡有利可图,就加快了入贡的频率,且均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各国争相前来朝贡
长此以往,明朝国库不堪重负,开始限制朝贡的人群以及数量,以此来减轻朝廷的负担。即使赐贡政策施行时间较短,但是仍然促进了明朝与其他民族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为现如今中国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的游牧业与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要求,于是开始兴起了“茶马”贸易。茶马文化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汉族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往来的形式之一。
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地区进行以物换物的方式,从而扩大国内产品的数量,提升产品质量。起初明朝是为了保证战马不被西北少数民族控制,用茶叶交换良马,进而增强朝廷的军事实力。
当时的茶马贸易
总的来说,赐贡贸易与茶马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西北回族社会的经济实力,积累了大量财富,增进了回族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回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结语
明朝统治者对西北回族的态度既包含了安抚柔和的策略,又对西北回族人民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所施行的种种政策以及制度都对西北回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影视剧中的明朝军队
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讲,西北地区在当时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明朝时期的各项政策制度,即使存在着一些对回族人民不友好的政策,但明朝对西北回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