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关羽被打上了傲慢的标签。但是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关羽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他的特点就是傲上而不欺下,对那些酒囊饭袋门阀世家子弟不屑一顾,对手下士兵还是相当体贴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美德:汉末士大夫吹枯嘘生清谈误国,魏晋士大夫喝大酒吃石头玩世不恭,被关羽瞧不起的士大夫后来成了顶着各种桂冠的大师,自然要指责关羽太过骄傲。
关羽的性格,跟曹操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当然,这相似不是奸诈。正史中的曹操也并不奸诈,而是一个本色枭雄:“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
这段评价出自贬低曹操的《曹瞒传》,但是看着也像夸奖:试想哪一位俊杰不想找这样一个有趣的主公?
关羽虽然曾经对曹操起过杀心,但被俘之后,对曹操也是真心敬重的:“吾极知曹公待我厚……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曹操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值得关羽敬重:“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咱们今天说的是正史,所以不提演义故事,但即使按照正史记载,如果关羽真的在华容道上遇到曹操,也是要网开一面的:曹操当年没追关羽,关羽怎么好意思截击曹操?
除了曹操,关羽一生所敬重的,还有两个人,他们就是刘备、诸葛亮。
关羽的一生事迹,可能是被某些人故意隐去了一些,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关资料中看出一些端倪:关羽对君臣父子的纲常大义,是极其看重并严格遵守的。
关公读《春秋》,肯定不是看故事,孔子修《春秋》也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春秋笔法讲春秋大义。
关羽受春秋礼法影响极深,所以对刘备的一套做法也不完全赞同: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直接拒绝接受印绶,是费诗好说歹说,关羽才勉强接受,但是却让刘备十分不痛快。
刘备进位汉中王属于僭越,即使当上汉中王,也没资格册封九卿级别紫绶金印的四方将军,这属于擅权。但是大汉天子刘协仍在,没有得到刘协批准的任命,都属于伪职。所以关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别人尊称关羽,也是“关侯”“君侯”而不是“关前将军”。
关羽熟读春秋,自然知道孔子曾咬着牙说过这样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本来按规定乐舞队只能有三十二人的季平子,居然弄了了六十四个人一起表演(八人为一佾,天子方可用八佾)。季平子只是乐舞队超标,就让孔子如此愤怒,刘备僭越称王,关羽又岂能没有半点脾气?
虽然有一些矛盾,但关羽一生最敬重的,还是刘备刘玄德:“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这八个字中,我们就能看出关羽绝不是飞扬跋扈的傲慢之人,他对刘备是打心眼儿里尊重。
正是因为对刘备的完全尊重,关羽才不避嫌疑地介入了刘备的家事。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刘备收寇封为养子,其实是个昏招:养子跟义子不同,义子不改姓,也没有继承权,而养子寇封变成刘封之后,是可以参与夺嫡之争的。
关羽反对刘备收养子,因此跟刘封结下了仇怨。这件事是刘备做错了:“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是诸侯必须遵守的准则,到时候立不立刘封为继承人,都是大麻烦。
敢于当面对刘备说“不”而又不受处罚的,在蜀汉阵营只有关羽赵云二人:正史中不见诸葛亮反对伐吴,简雍想劝刘备,也只能用开玩笑的方式,张飞对刘备是无条件服从,指哪打哪,绝不含糊,既是刘备指挥错了,他也照错的做。
关羽赵云敢于对刘备提出不同意见,恰恰证明这二位对刘备是发自内心的敬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想让主公少走弯路。
除了曹操刘备,关羽敬重的第三个人,就是军师将军诸葛亮——关羽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最大的官职只是杂号军师将军,但是关羽有事还是先找诸葛亮商量。
电视剧里关羽张飞合伙把诸葛亮气哭的事情,也就是“嘻嘻”能想得出来。咱们通过一件事就能看出关羽对诸葛亮有多敬重:“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诸葛亮写了一封表扬信,关羽像小学生得了奖状一样高兴,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关羽瞧不起诸葛亮,还不把那封信丢进垃圾筐?
关羽一生敬重的这三个人,有谁在危急关头拉过关羽一把呢?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悲哀的现实:刘备诸葛亮没有发来一兵一卒,刘备的舅子和养子或作壁上观或后院放火,只有关羽曾想刺杀的曹操,真心实意地拉了关羽一把。
《三国志·卷十四》记载,孙权在决定偷袭关羽侧背之后,马上写信向曹操献媚:“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孙权乞求曹操保密,但曹操的做法是召开军事扩大会议,把这个消息广泛通报:“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
在三国征战时期,互派间谍卧底,那是“知己知彼”的起码要求,连曹操也不知道自己身边有多少人拿着自己的钱替刘备办事。曹操公开讨论孙权乞求保密的信件,等于直接向关羽通风报信。
聪明人董昭理解了曹操想拉关羽一把的真正意图,并且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让人专门把孙权的亲笔信送给了关羽。
关羽收到“敌人”曹操送来的情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后方有糜芳驻守,侧翼有刘封掩护,孙权掀不起什么大浪!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曹操确实拉了关羽一把,关羽不肯相信,这还真不能怪曹操见死不救。但奇怪的是东吴调兵遣将,刘备诸葛亮居然毫无察觉,这不合常理:刘备是东吴姑爷,孙小妹已经回了江东,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手下位高权重,还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弟,孙刘两家书信来往不绝,居然没有互派间谍?
我们不能以阴谋论的眼光来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反应迟钝,也许当时他们是没有得到孙权出兵的情报,也许是相信关羽根本就不用害怕腹背受敌。
但是不管怎么说,令人悲哀的历史的事实就摆在那里:关羽一生所敬重的三个人,在关羽命悬一线的时候,只有曹操出手相救。
曹操为什么救关羽?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这可能就要成为一桩历史谜案了,或许睿智的读者诸君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洞察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心和苦衷,还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