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权更替频繁的阶段,这段时期,中原大地战火不断,与此同时,外部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战乱,经常性地侵扰百姓。
(资料图)
如此动荡的年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其中诞生了不少的历史典故,本文要说的“东山再起”便是诞生在东晋时期,主人公便是有名的谢安。
初现端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刘禹锡的诗句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家族。这两大门阀世家并驾齐驱成为了东晋时期的社会至尊。谢安便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他的出生轨迹几乎与当时的门阀士族的群体崛起相一致。
世人眼中,谢安不仅是一名美男子,他的书法也十分出色,因此他在年少时,就受到当时的名士王濛和宰相王导的器重,让他在东晋上层社会中享有十分高的声誉。
由于家庭环境优越,谢安从一出生就受到了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也由此培养了他独立思考以及对事物有着独到见解的能力。
才女谢道韫的父亲谢奕任剡县县令时,审了一起案件,犯人是一名老人。于是谢奕便罚老人喝烈酒,因为年老,老人没多久就醉醺醺的,且吐了起来。
只有七八岁的谢安当时也在堂上,他对哥哥谢奕说道:“阿哥,老人家这么可怜,你怎么能这么做呢?”
没想到,当时十分严肃的谢奕听到弟弟的话,脸色立即缓和了下来,问道:“阿弟的意思是要放他走吗?”随后,谢奕大手一挥便将老人放了。
可见,还是稚嫩小童的谢安不仅能自由出入谢奕的公堂,竟还能影响谢奕的处理方式,谢安的性格特征以及独立意识当时已初现端倪。
畅游山水间
当时的东晋朝堂,被士族把持,因此士族家中子弟想要为官十分容易,而寒门子弟为官十分艰难。也就是说,当时完全就是拼爹。
因此,像谢安这样的士族子弟,想要一个官职十分轻松,但谢安却在那个“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时代,放弃了这个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途径,选择了隐匿山水之间。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社会黑暗,朝堂上的势力盘根交错,谢安不愿与他们一起同流合污,便多次拒绝了朝廷的招安。
而谢安的名望,很快便又更上一层楼。早在西晋时期,由于西晋的腐败统治,社会发生了大动乱,来自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其中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了一部分割据政权,进而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的野心逐渐膨胀,他想象着能够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因此向东晋王朝发起了攻击。前期的时候,确实赢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但是谢安的出仕则打破了前秦的美梦。
当时的谢氏一族已经靠着谢安重新崛起,成为了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除了谢氏一族外,恒氏也是东晋时期的大门阀士族。
谢安当时被升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东晋朝政。他预感到了东晋和前秦之间必定会来一场决一生死的战争,因此他积极协调谢、恒两大家族的关系,为战争爆发做准备。
383年苻坚信心满满带领着大军发兵长安,号称百万之师,在淝水与东晋交战。谢安当时是军事的总负责人。不过史料记载,谢安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说难听点就是纸上谈兵。
并且,淝水之战前期,谢安还在游山玩水,好不快活,即使淝水之战赢了,很多人也认为谢安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谢安十分知人善用。比如顶住压力任用侄子谢玄为军队的统帅;再比如,给予朱序足够的信任。
谢玄在谢安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北府兵,在淝水之战前夕,就已经和前秦交过一次手。战绩也十分可喜,四战四捷,歼灭几十万秦军。
而朱序则在前秦的围攻下,死守襄阳近一年,最终被叛徒出卖,掳去了前秦军营,但朱序十分有气节,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苻坚十分欣赏朱序,屡次对其劝降,都被朱序拒绝。后来苻坚强硬将朱序封为尚书。但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在等待时机里应外合。
终于来到了淝水之战前夕,苻坚给了朱序一个任务,要他去劝降谢石。一来是看看他的忠心,二来他知道朱序在东晋时便于谢石交好,劝降几率极大。
结果朱序转头就向谢石暴露了秦军的布局,他说:“现在苻坚率领了不到30万的人到了淝水,如果想要取胜应该立刻出击,如果秦军后方来了,那时候就晚了。”
谢石十分相信朱序,转眼到了大战时,东晋派了8000名勇士来到淝水面对秦军的30万大军,没想到这时候,身在秦营的朱序突然大喊了一声:“秦军败了!”
这无疑扰乱了前秦的军心,秦军顿时乱了阵脚,晋军趁机发起了攻击,最终大败秦军。淝水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也正是因为谢安,谢家才会再现荣光;也是因为谢安,东晋延缓了灭亡的角度。虽然谢安是一介文人,但他终究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而“东山再起”中的“东山”,事实上并不是会稽东山,而是另外一座土山。谢安因为一些不明知的原因搬到了那做小土山上,为了纪念会稽东山,他便为这座小土山起名为东山。
从此,东山也成了谢安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