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忽必烈乘坐的“象舆”是啥样?里面配备了什么?

2023-02-24 11:47:52
A+ A-

作者:陈二虎

(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内皇帝的象辇雕塑)

一、忽必烈两都巡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游牧民族有四时逐草木的习俗,“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确立了两京制度,也就是上都(今内蒙古锡林浩特盟正蓝旗)、大都(今北京),岁时巡幸,往返于两都。

一般情况下,每年的二三月,忽必烈从大都出发赴上都;八九月自上都返回大都,岁岁如此,形成规律。往返之间,大抵有三条路线:其一,沿桑干河向西北,经荨麻岭北上,亦称孛老路;一条是古北口路;一条是专供狩猎、持诏使者专用的“辇道”,其途“水草茂美,牧畜尤便”,路途经瓮山、黑谷、色泽岭等。

(右为马可·波罗)

由于每年都是两都巡幸,所以朝廷官员又有扈从与留守之别,通常情况下,中书省、枢密使、御史台等重要官员僚属扈从,也会留一两个重臣留守。比如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左丞相史天泽等人扈从上都,左丞廉希宪等人留守大都。一些文史专家认为扈从上都的中书省与御史台官员并不是主持相关政务的,也被称为“上都分省”、“上都分台”,然而实际上扈从忽必烈到上都的才是相关部门重要官员,随时帮忽必烈处理与商议军国大事,是权力核心。

两都巡幸,还有一定的迎送仪式,每年春季忽必烈要离开大都赴上都前夕,会在琼华岛万岁山广寒殿大宴文武百官,安排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留守人员;秋天,忽必烈自上都返回大都前,大都留守官员会按忽必烈返回的路线,到居庸关北口或龙虎台迎候。

二、 马可·波罗笔下的象舆

四时狩猎,春蒐秋狝,是蒙古人旧俗。

忽必烈春猎一般都是正月出发,大约一个月左右,开始都在大都近郊一带,后来多数到离大都不是很远的柳林。有关柳林的方位一直没有定论,有说在大都西南,有说在大都东南,具体是今天什么地方很难确定。马可波罗说:“往南走两天,留在距大洋海很近的地方”是柳林,并且形象地描述了忽必烈乘象舆打猎的场景:

大可汗常常坐在一个美丽的木头寢室中,四只象抬着室走。室中用锤金制成的布匹镶里,外面盖着狮子皮。当打鸟时,因为他有痛风病,所以他常常留在室中。大可汗在室中常常养着十二只好的鹰。里面也有许多贵官和妇女来引他快乐,和他作伴。

如有骑马在他左右的贵官大声喊:“陛下,有鹤飞过来了。”

他听到后,即揭开寢室的遮盖物,来看鹤。他叫把所有的大鹰拿来放出。这些鹰最后和鹤争斗,常常的把他们捉住。大可汗在床上看见这种景致,觉得非常快乐和欢愉。

这马可波罗写得十分生动,这其中“木头寢室”,由“四只象抬着室走”是什么?是忽必烈出行的“象舆”。

那么,何为象舆?

忽必烈征服缅国(缅甸)、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交趾(今越南北部)、真腊(今柬埔寨)等南方小国后,他们进贡了经过人工驯服的大象连同驯兽师,忽必烈十分稀罕这些庞然大物,这些大象平时都是圈养在大都皇城北面“育于析津坊海子之阳”有专人伺养。

三、象舆是什么?

由于忽必烈有足疾又过于肥胖,不便骑马,就专用设计了用大象驼着的“寢室”,透过史料零星记载,这象舆实际上是架在四头大象背上的大木轿子,仿如木楼,轿上插有旌旗和伞盖,里面衬着金丝坐垫,也就是“五采装明金木莲花座”,内部设置很齐全,每头大象都有一名驭手。

忽必烈出行,都由擅长驭象的蕃官骑在一只象上,导引象舆前行。象舆前面还有前峰树皂纛,后峰扎小旗,五色瓘玉,毛结缨珞的骆驼前导,一人鸣驼鼓于驼背上,一则威震远迩,营造宠大壮观的气势,替皇帝开道,二则替忽必烈象舆在前面探路,以保证象舆安全顺利通行。

这象舆是忽必烈出行的“座驾”,不仅出行打猎乘象舆,就是亲征东道诸王乃颜叛乱也是乘的象舆。

元代诗人张昱《辇下曲》赞曰:“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杨允孚亦有诗曰:“纳宝盘营象辇来,画帘毡暖九重开”。

(忽必烈与 马可·波罗 )

乘坐象舆,岁时往来于两都之间,包括亲征与狩猎,看来是忽必烈的首创,极具蒙古帝国皇帝的威仪。相对而言,这象舆比较平稳,又能坐卧,居高临下观光,但也不是绝对安全,吏部尚书刘好礼就建议说:“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

刘好礼所言,确令忽必烈乘象舆发生过两次“意外”:一次是忽必烈行猎归来,大象被伶人蒙彩毳扮狮子舞所惊吓,不由狂奔不止,危机时刻,忽必烈宿卫贺胜奋不顾身地跳到大象前面挡住去路,其他侍卫迅速割断靷索,令受惊大象跑开,才保住忽必烈的安全;还有一次是忽必烈亲征东道诸王乃颜叛乱,忽必烈坐在象舆上指挥,这象舆十分高大显眼,成了乃颜叛军的靶子,集中箭矢射向象舆,手下侍卫连忙把象舆赶到一个小山丘上,接忽必烈下了象舆,换乘马匹,转危为安。

看来,忽必烈是历史上帝王中“座骑”最牛的一个。

(象辇雕塑)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责任编辑:bH_055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