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寇准两度为相,挽救宋朝,为何最后的结局却那么凄惨

2022-11-18 16:48:49
A+ A-

寇准这一生真可谓波澜壮阔,既有两度入相的高光时刻,更有澶渊之战的惊世之作。他一生辅佐两代君王,曾经深得信任,在北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寇准晚年却十分凄苦,被贬到偏远的雷州,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靠着善良百姓的援助,才艰难的生活了几年。1023年,62岁的寇准在雷州凄然离世。

寇准之妻宋氏希望让他魂归故里,葬在家乡华州下邽。但无奈朝廷所拨付的银两有限,寇准的灵柩还未及走完一半的路程,就已经花光了,宋氏只好将他埋在洛阳巩县。


(资料图片)

直到10年后,宋仁宗才下令将他的骸骨归葬故土。

这就是一代名相寇准的悲惨结局。

那么,显赫一生的寇准,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一、寇准刚直不阿,屡犯龙颜,与皇帝不睦。

寇准非常忠君,对帝王不欺不诳,个性刚直,敢于直谏。

寇准生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19岁时即中进士。但宋太宗在用人上对没有资历的年轻人不感冒,"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有人劝寇准谎报年龄,但寇准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反驳说:"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寇准的刚直,在另一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端拱二年,寇准有一次向太宗奏报朝事,"语不合,帝怒起,准手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寇准为了向皇上直谏,不惜惹怒龙颜,还完全将君臣之礼抛诸脑后,居然拉住太宗的衣服不让其走。好在太宗还算心胸宽广,高风亮节,不但耐心地听完了他的上奏,还表扬他像魏征,"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天下大旱,百姓无法播种,朝廷所收赋税锐减。太宗询问大臣大旱的原因。多数大臣都认为此乃天意,唯独寇准却认为是朝廷的刑罚不公所致。

这等于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太宗,"帝怒,起入禁中"。后来太宗仔细思忖,认为寇准肯定别有所指,单独诏见了他,才发觉王沔等人徇私枉法,于是将王沔痛斥了一顿。

后来真宗即位,宰相李沆去世,真宗询问毕士安,何人可以为相?毕士安向真宗推荐了寇准,但真宗却十分犹豫,"闻其好刚使气"。你看,就连真宗都认为寇准太过刚直,不宜入相。

如果不是因为契丹人的入侵,真宗急需一位强势大臣力挽狂澜,寇准能否入相还是个未知数。

忠君爱国,敢于直谏固然是优良品质,但个性太过刚直,不顾对方感受,即便是胸襟宽广的帝王,也难免心生厌恶。虽说表面予以嘉奖,内心实则甚是不悦。

二、寇准口无遮拦,独断专行,和朝臣不和。

寇准嫉恶如仇,在朝臣面前十分强势,经常口无遮拦,刻薄尖酸,无形中树敌很多。

寇准和张逊历来不和,经常为一些小事争执。一次,寇准和温仲舒下朝骑马而回,路遇一疯子拦住寇准,山呼"万岁"。张逊借此大做文章,状告寇准。

太宗找他们了解情况,两人就在太宗面前互揭老底,谩骂攻击,完全丧失了朝廷重臣的尊严。太宗没有追究疯子的事,反而处罚了两人有失体统,将寇准贬到青州。

寇准还因为和冯拯发生矛盾,又闹到了太宗面前,太宗本想做个和事佬,和和稀泥得了。但寇准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搞得太宗下不了台,问寇准:"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他又一次被贬邓州。

寇准的门生丁谓颇具才干,对他也是恭敬有加,最初两人关系很好。

有一次群臣宴席,寇准将汤羹和饭粒沾到了胡须上,时任参政的丁谓为了讨好寇准,主动上前帮助他擦拭。但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怒斥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搞得丁谓无地自容,心中暗暗发誓,定报被当众羞辱之仇。

寇准在相位期间,选人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他的专权遭致很多朝臣的反感。后来丁谓出任宰相后,就纠结这些人对寇准打击报复,将他一贬再贬,直到边远荒凉的雷州。

在寇准被贬出京时,据说只有一个朝臣送他,一来是畏惧丁谓的权势,二来恐怕和他得罪太多同僚有关。

综上所述,寇准最后的结局很凄惨,这是封建王朝容不下刚直之臣的表现。但寇准自身在为人处世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确实也让人叹息。当然了,尽管寇准有那样悲惨的结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一代名相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参考资料:《宋史》)

责任编辑:bH_0532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