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坚持义诊45年从没收过一分钱
招远乡医刘中军立志做好“小村大医生”
【资料图】
风风雨雨四十五年,经他手义诊的病人多达40余万人次,收到锦旗100多面,而他却只靠种地养家糊口,从未收过村民一分诊疗费,从没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他就是招远市阜山镇东大夼村乡医刘中军。
凭借着对守护父老乡亲生命健康的极大热情,刘中军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5年。45年来,他每天坚持坐诊十余小时,从不喊苦,从不喊累,从未将病人拒之门外;谁家有情况不方便就医,不管多远、不管多晚,他总是随叫随到,从未推托过一次。
“小医医身、大医医心,我就一辈子踏踏实实做好东大夼村的‘小村大医生’。”65岁的刘中军说。
常年奔波
做离乡亲们最近的医生
“那年有个50多岁的老人,在山上收庄稼,突然就倒下了,是突发心梗,因为我略懂些医学知识就被喊了去,被叫上山的时候,据说老人已经休克20分钟了,我赶紧给他针灸穴位,放了放血,一会儿他就醒过来了。村子离医院太远,那时也没啥交通工具,要是救治不及时,恐怕人就没了。”这段经历让刘中军意识到,离乡亲们最近的医生就是最起作用的医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村里想要培养乡村医生的时候,刘中军申请成功了。
都说医务工作者是“白衣天使”,但刘中军却是常年布衣布裤,为救治病人而风里来雨里去。他常年奔波为村民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对村里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村里的沟沟坎坎、家家户户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病人随到随诊,从不把病人拒之门外;病人不分贵贱,笑容温和一视同仁;无论三伏天还是严冬岁月,随叫随到从不休息;每天坚持坐诊十多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年如此。无论是非典期间下乡防疫,还是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做核酸检测,刘中军真心实意救治身边人的初心从未变过,乡亲们打心眼里认可他、信任他、感谢他。
“我是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农村,离不开我的乡邻,我要一辈子扎根乡村,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守护好村民的健康”,这是刘中军常挂在嘴边上的话。风风雨雨四十载,经刘中军诊治的病人不下40余万人次,收到的锦旗达100多面,但他从没有挂出来炫耀,因为他视“治病救人”为天职。
坚持终生义诊
从没收过一分诊疗费
刘中军选择当一名乡村医生,“义务”是关键词,“终生义诊”是他对乡亲们作出的承诺。
那时,每人每天工分7分钱,其他村的乡村医生,一般领双份工分。刘中军家中人口多日子难,但是,他没有领村里给的乡村医生那份工分。刘中军说,“我当初说了不要钱,只为治病救人,绝不收钱。家里穷,但还能种地又不是吃不上饭,但凡家中有人患病的必定是在危难之中,负担不轻,我如果再找人家收费,岂不是雪上加霜!我给大伙服好务,大伙心里有我就够了。”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了刘中军终生义诊的孜孜追求。
村里76岁的刘双玲老人身患残疾,无法行走,子女都在外打工。刘中军知道情况后,便从开始做乡村医生起连续7年定期登门为她义诊,并长期免费送药送生活用品。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当有危重病人需要送到医院时,他也总会随车护送,陪同治疗。
40多年来,刘中军只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有收过村民一分诊疗费,没有因为当乡村医生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他说:“小医医身、大医医心,我就一辈子踏踏实实做好东大夼村的‘小村大医生’。”因为他视“终生义诊”为义务,刘中军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乡间淳朴的亲戚关系,人情的回报比利益的回报更重要。
视“守护乡亲”为责任
“热心肠”解民忧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消灭传染病,会通过乡村医生给村民发放预防药物。每次上级发药,刘中军都会挨家挨户送到农户手里,亲眼看着每个人吃下去才离开。
不仅在治病上把“义务奉献”融入自己的生活和血液里。在义诊之外,他还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全村医疗卫生规划,共同为本村的管理和发展添砖加瓦。
1984年,经过多次化验,东大夼村仅有的两口水井不宜作为日常饮用水源。村里缺乏水源,这令村“两委”也束手无策。为了能让村民吃上健康的自来水刘中军四处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村人吃上了安全健康的自来水。
刘中军视“治病救人”为天职,视“终生义诊”为义务,视“守护乡亲”为责任,用一生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凭着简陋的医药设备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守护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如今,65岁的“义诊乡医”刘中军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招远市文明办)
刘中军在卫生室前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