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饶日报
余忠利家的无害化三格式化粪池
本报记者郑欢
【资料图】
“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曾是农村传统旱厕的真实面貌。曾有人笑言,待久了城市不愿回农村,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方便”的事情不方便。如厕难,也影响了一辈辈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制约着秀美乡村的建设水平。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增添“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秀美乡村底色,近年来,我市通过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让“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面子美”也要“里子美”
随后,记者在该村入户走访时发现,不少村民都已按统一规范将自家厕所进行了改造,且每家每户都把厕所整理得整洁明亮。“改造后的厕所除了好看、方便,还可以实现对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贮存。你看,这下面,就是无害化三格式化粪池。”走访中,村民余忠利正在屋后整理刚栽种的花草,据其介绍,这些花草下“藏”着三个池子,每个池子上铺了一块盖板,“第一格储存厕所排入的粪便与残渣,第二格将粪污进行沉淀、过滤,第三格即形成了高效肥水。如果要利用肥水作为原料进行种田的话,直接打开第三格的盖板就可以取出来使用了。”溪边村“改厕明白人”徐启正告诉记者,进行三格式改厕后,能有效控制粪尿污染,减少蚊蝇传播疾病,降低疟疾、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不像以前粪水没经过处理直接进入田里,不仅传播疾病,肥效也很差。
不仅“改面子”,还要“改里子”,“厕所革命”改出了美丽乡村,也改出了品质生活。据市农业农村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周正有介绍,为有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我市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上饶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明确改厕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全市各地依据农户自身条件、乡村发展实际、污水管网基础设施不同,分类分区有力有序推进单户改厕、联户改厕和污水管网入户等改厕模式,以及砖砌式、一体预埋式、沼气池式等改厕类型,依据问题类型、整改方式分类确定补助金额,将资金拨付至乡镇,由乡镇发放至农户或承建方,切实把“小厕所”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体系中去推动。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据悉,近年来全市农村累计完成改厕140余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8%。“刚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觉得使用不习惯,有的担心要花很多钱、认为没必要。还有的以为旱厕改为水冲厕后,就不能当农家肥用了。但通过先行试点改造一批后,大家都看出好处了,都抢着改了。其实农户只需负担室内部分,户外的包括化粪池等都是由财政补贴免费为农户改的,有些地方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室内外改造都由政府承担。”周正有说,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把好事办好”,必须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
“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了解改厕的好处,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以及宣传栏、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农村改厕工作,并严格落实信息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公示户厕改造和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户厕改造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资金补助标准户户知晓、人人知情,激发广大群众的改厕积极性和自觉性。”周正有介绍,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每一个村有一个“改厕明白人”。在改建中,农户对不满意、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向“改厕明白人”反映,“改厕明白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同工匠协商改造方案,确保农户满意,其思想观念也悄然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主动参与到“厕所革命”中。
从“小改变”到“大文明”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农村“厕所革命”走向纵深,如今,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乡村环境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改厕不是形式,一定要改得健康、改得实用,要真正改到群众心坎里,不仅要改好,后期还要管护好。这样才能让群众用得舒心安心。”周正有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仅要算健康账、经济账,更要算文明账。接下来,他们将秉持“数量服务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原则,会同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加强农村改厕质量的监督指导,确保改一个成一个,不反复、不折腾。同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厕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照顾群众的体验和感受。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既通报进度,更要督促质量,既发现和纠治问题,也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选树一批群众积极参与、质量标准规范、群众满意度高的改厕典型。
“我们将始终坚持建管并重,注重长效,扎实有序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切实把这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并且,以此为契机,推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周正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