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官渡击败袁绍、平定乌桓之后,曹操名义上统一了北方,一时风头无二。南匈奴见曹操势大,无法抗衡,于是单于呼厨泉特意来到邺城请求内附。在交谈之中,曹操打听到故交老友大儒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匈奴左贤王掳走,长达十二年之久,便派遣使者携带金璧,用外交手段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史称文姬归汉。
(资料图片)
蔡文姬
于细微处见知著,曹操此人大局观一流,他特意让人赎回蔡文姬,显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随意之举。汉末乱世之中,人口劫掠是很平常的事情。而蔡文姬为左贤王之妻,此时赎回蔡文姬,对左贤王来说就是活生生的拆散。曹操有必要冒着使内附南匈奴再次叛乱的威胁,强行赎回蔡文姬吗?文姬归汉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一、文姬归汉,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自黄巾之乱起,汉室式微,胡族为祸中原。而蔡文姬就是在此时被匈奴所掳,流落北地达十二年之久。在此期间,曹操起于微末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中原、统一北方。曹操在恢复汉室中央威信之后,自然而然对周边胡族有了威慑力,原本脱离汉室的匈奴重新纳入统治中。
曹操
文姬归汉,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对于曹操和汉室来说,这表明一度衰落的大汉王朝又恢复雄风了,可以有效地管控胡族部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狠话再次响起了。匈奴愿不愿放,都得放;文姬愿不愿归,都得归。
二、文姬归汉,曹操挽回了名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因杀名士孔融,在士族世家中引起轩然大波,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本来因“阉宦之后”就被士族排斥的曹操,更是名声不堪了。此时的曹操急需转移士族视线降低影响。
文姬是蔡邕之女,享有才名,象征着文脉。赎回文姬,既可对故友蔡邕有个交代,亦可收士人之心,这就成了曹操转移士人清流目光的最好选择。《后汉书》说“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所以才“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文姬归汉图》
因蔡邕为汉末大儒,在清流之中声望极高,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文姬归汉,不仅可以使曹操在士人清流中挽回名声。曹操既借此笼络蔡邕的门生故吏,更是改善了自己在下属和民间百姓心中的形象,进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投奔。可谓是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三、文姬归汉,续写了其父蔡邕的《东观汉记》
蔡邕作为当时著名的大儒和藏书家,参与了《东观汉记》的修撰,但到死也尚未修完,所藏图书在动乱中也都丢失了。曹操平定中原之后,就想着继续修撰《东观汉记》,但此时的主要撰写者是保皇派的杨彪,和曹操不是一个战壕的人。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能替代,才没有办法让其主持修撰《东观汉记》。
蔡文姬
蔡文姬素有才名,对其父蔡邕的创作很是熟悉,且蔡文姬博闻强记,《后汉书》有记载其默诵蔡邕藏书”四百余篇耳|之事。所以在文姬归汉后,遵照曹操的意愿,积极参加了修撰《东观汉记》的工作,这大概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归汉的原因之一。只是后来曹丕代汉称帝,《东汉观记》还没有写完便终止了。
四、重金赎回蔡文姬,有变相安抚匈奴,稳定后方的作用。
曹操在平定中原、统一北方之后,接下来便要考虑南下,征讨刘表和孙权。南匈奴虽然已经内附,但胡族素来反复无常,极有可能在曹操南下之时成为后顾之忧。所以曹操挟平定乌桓、统一北方之威,在亮肌肉的同时,用重金交好匈奴实权派左贤王。借赎回蔡文姬之际,在恩威并施的情况下,变相招安,稳定了后方,为曹操南征扫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