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宣统皇帝和慈禧之间的关系。
作为清朝的最后四代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最后的宣统皇帝,他们的命运与慈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咸丰皇帝说起,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嫔,因为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只留下了慈禧为他生下的一个儿子,在咸丰皇帝驾崩以后,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即位。
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而在同治皇帝去世后,光绪皇帝即位,按辈分来说,光绪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兄弟,和同治皇帝是平辈,也是咸丰皇帝的侄子。所以说,在这一环节帝位传承的时候颇有些“兄终弟及”的感觉。
为什么慈禧太后不立同治皇帝的儿子即位,偏偏立了同治皇帝的兄弟即位呢?原因很简单,同治皇帝去世的早,据说,同治皇帝有一个孩子在嘉顺皇后肚子里时便夭亡,直到最后,同治皇帝连一个子嗣也没留下。
因此,慈禧太后这才不得已,立同治皇帝的平辈载湉为皇帝,而这时大家会发现,载沣和载淳以及载湉,都带有“载”字,大家不难猜测出载沣和以前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都是平辈,清朝的帝位已经两次在兄弟间传承,如果下一代皇帝是载沣的话,那么帝位的继承,还是在同辈之间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失清朝中期以后的“皇位继承”礼法和制度。
所以,慈禧不得已将载沣的儿子溥仪,也就是日后的宣统皇帝过继给了同治皇帝做儿子,这才让帝位继续在下一代中传承。
从慈禧太后的种种安排中,我们不难看出,真的是“铁打地慈禧太后,流水的皇帝”啊,清朝末年的四位皇帝,都和慈禧太后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
与其说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四位皇帝先后驾崩的见证者,不如说是清朝末年四位皇帝见证了慈禧的一生,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女子,究竟为什么会选择在光绪帝驾崩了以后,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这其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本篇文章,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相对于二十几岁的载沣,年仅三岁的载沣儿子溥仪更容易慈禧掌控,从而能更方便她日后的“垂帘听政”。
为满足自己权力野心的需要,慈禧可谓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完全想要一手操控朝中大权。虽说在光绪皇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身体状况已经不佳,但是乐观的她一直认为自己可以好起来,继续辅佐皇帝,从而做到“垂帘听政”。
可是事实证明,她过于乐观,但为了满足自己把持朝政的欲望,她宁愿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就是为了可以继续自己的“为所欲为”。
如果选择已经成年的醇亲王载沣为帝,他就可以自己亲政了,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手中的大权就会丧失,这样赔本的买卖,慈禧又怎么会答应呢?
而且,从载沣的态度上,慈禧已经明显的看出来,载沣对于自己的兄弟光绪皇帝很是同情,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一生没有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就连光绪皇帝也没有摆脱的了慈禧,等到载沣即位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可以自己亲政的能力。
慈禧很怕他会将自己以前辛辛苦苦建立的“政绩”全盘否定,这样的结果是慈禧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慈禧才不会允许载沣即位的。
立光绪皇帝的时候,慈禧还能接受,毕竟光绪皇帝和自己还有点血缘关系,是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加上光绪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也尚小,所以说,慈禧这才同意。
而到了载沣这里,不仅和自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而且载沣已经成年,和自己关系也不十分的友好,慈禧怎么能够将自己的权力拱手送予他人呢?慈禧这个时候真的很害怕载沣即位,会将所有的过错全部推到自己的身上,使得自己“遗臭万年”。
第二点原因,就是在立新皇帝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反对立载沣为新皇帝的言语,朝中已经有人认为:
两个同辈分的宗室继承帝位之后,再以“载”之辈为帝不符合礼法规定,并且强烈的指出,这是江山无后的象征,对大清国运来说十分的不利。
有了这样的话语支持,慈禧太后就更加肯定自己的决定了,坚决不再立“载”字辈为帝,结束这无休止的“兄终弟及”。
本来载湉即位成为光绪皇帝已经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了,因为清朝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脉相承的儿子辈儿继承,光绪皇帝载湉的即位已经有反常规了,如果光绪皇帝去世之后,接着让载沣即位,更是有违常规要求了,所以说载沣很难继承帝位。
第三点,慈禧选择让溥仪即位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她想继续让自己家族血统保留在皇室之中。溥仪身上既有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缘,同时又流淌着叶赫那拉氏和瓜尔佳氏的血统。
所以说,溥仪从一出生就有着尊贵的宗族血统,并且,如果溥仪真的登上了帝位,慈禧便可以延续其母家叶赫那拉氏的荣光。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看到,更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皇宫之中这么多年,慈禧从一个小小的贵人,到母凭子贵登上皇太后的宝座,不得不说她不仅对于后宫之中的权力争斗游刃有余,能够垂帘听政几十载,相信她对于朝中大权争夺也是十分的在意。
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但是,慈禧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以在清朝风雨飘摇之际,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不顾,这终将使她成为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