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江西省抚州市的东北部,抚河西岸,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文昌里街区。当年王勃《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文中的“临川”,就是今天的抚州。
一座古老的文昌桥连接着城里与城外,相比城里的热闹繁华,城外显得更加古朴而幽静。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文昌里”。在抚州,文昌里被人们誉为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
在距离老街不远的地方,有一条荆公路,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就出生在这里。相传,少年时代的王安石并不安心读书,他喜欢舞枪弄棒,向往行侠仗义,习武济贫,常常惹得教书先生生气。一天,附近村子里来了一位精通武艺的江湖豪侠,王安石知道后,便和小伙伴偷偷溜出了书院。
第二天,老师到书院里来,看到王安石那几个人来学校了,老师一见到他就训斥,你还结伴逃学,正好身边有一丛黄荆树,他就从荆树上折了一根枝条,就打王安石,王安石自知理亏也不反抗。
先生怒气冲天,王安石却不以为过。他辩解说,江湖豪杰练得一身武艺,路见不平,便可拔刀相助,将来还可以战场杀敌,实现报国安邦之志。老师就问,你是想学“一人敌”,还是想学“万人敌”呢?你不学文,光学武,你可以打赢一个人,这就叫“一人敌”,如果你学文,将来可以经时济世,可以治国安邦,可以组织千军万马去抵御外侮,这就叫“万人敌”。
先生的一番话犹如一幅清泉,使王安石幡然醒悟,读书方能明理,知书才能治国。从此以后,他手不释卷,苦思精读。庆历二年,王安石赴京应试,得中进士,最终官至宰相。在他当政期间,主持了“熙宁变法”,开创了“荆公新学”,使得宋朝国力日渐强盛。
一年夏天,王安石回到临川,未进家门,先去拜见日思夜念的恩师。谁知,老师却已亡故,王安石心中万分悲痛,便朝山前的老荆树奔去,面对满树荆条,想起先生当年的一番苦心,这位当朝宰相双膝跪地,磕头叩拜。
王安石很感激这位老师,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一荆条,不告诉读书明理的道理,自己也许不可能成为一代宰相了,就建了一座亭子叫“荆条亭”。
家乡的启蒙教育,为王安石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后世的人们不仅赞誉他为一代“通儒”,更把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老街人常常以他为榜样,教育子女。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明世间理,这样才能成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