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造了18个字,17个已被废除,一字流传至今却无人敢用
【资料图】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书写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有的同学写了错字,被指出来后,还十分不服气:“古人能造字,为什么我们不能?”那么,我们也能造字吗?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当时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以记事。绳结相似,容易记混,于是仓颉就开始想造字之法。仓颉听从母亲教诲,深入民间去查访。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趟过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能人。
他在雪地里发现各种鸟兽足迹,猎人给他讲那是什么鸟兽的足爪印迹,是朝什么方向走的。仓颉听后就想:何不把这些不同的足爪画出来,代表不同的字?于是在高阳原筑台观鸟兽足迹,以造文字。
显然,汉字不是仓颉一人一下子创造的,在他之前与同时,已有不少人创造了零星的、简单的图形笔画,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创造,集大成而成为众多的汉字。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降粮食),鬼夜哭。”人们用这种想象的情景,表达自己对仓颉的巨大功绩的称颂、感激与崇拜。仓颉集中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从“鸟迹”、“虫文”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汉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完成了第一次信息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进化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1994年编辑的《中华字海》,收的字数多达85000字,尽管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但也证明人们在不断地创造和改进汉字。
武则天造字
据史书记载,以“造”字出名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她“造”了十八个字,可是就在她权势显赫时也没有得到公认。她给自己的名字造了一个“曌”字,取“日月当空,普照四方”之意,可惜这个字太大逆不道,之后再没有其他人敢用过这个字。
据《正字通》载,她当上皇帝后,“有言‘國(‘国的繁体字)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改为‘。”意思是有人说“國”字中的“或”音同“惑”,为迷乱之意。于是她下令改“或”为“武”,写成“”。哪想到又有谋士说:“这不成了武则天被囚住了吗?”她又下令改为“圀”,意为“统治八方”。
武则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因其执政,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遗忘了。
由此可见,字是人造的,但不是随心所欲乱造的,而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汉字自身的规律来造的。
武则天的汉字贡献
在填写各类与财务有关的单据时,总要接触大写数字。那么大写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但因字形简单,容易被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据史料考证,目前最早可见的大写数字,出现在武则天时的《岱岳观造像记》中。
从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武周时所坚立的石碑碑文,上面有大写数字。
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宇。”武则天创制大写数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原来,武则天的初衷是反贪建廉,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成了大写。这一改革,使得大写数字一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武则天认为自己是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国号改为周,还自己制造出很多汉字。这些汉字大多数被后来的学者废除了。
流传至今的,除了有名的“曌”字外,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涂改的大写数字了。大写数字在武周之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