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发生,明英宗成了俘虏,那么明朝的命运究竟怎么样呢?
(相关资料图)
明英宗出征蒙古,当时安排郕王监国,郕王是他的弟弟,叫做朱祁钰。监国就是守摊儿吧,看着这个摊子,监国有皇帝之职责,而没有皇帝之权位。
现在突然明英宗陷于北虏,朝中一片混乱,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这就是兵部侍郎于谦。
兵部管理军事和防务,在这个危难时刻,首先是粮饷问题解决不了,通州是国家粮饷储存之地。
但是现在人心惶惶,担心一旦瓦剌军队来到通州,把这些粮食就焚毁了。可是如果要把通州的粮食运回京城,需要大量的运输力量,怎么办呢?
这时候,应天巡抚周忱是个理财专家,他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现在就把粮饷发到每个官兵手里,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到通州去领取,大家这样都有了积极性啊,各显神通,很快就把通州的粮食都运到了京城,分到了各位将士的手中。
当时朝廷上下有一番争论,皇帝陷虏,群龙无首,北京作为京城不够安全。
有人提出,咱们南京是留都,也是京师啊,现在是不是建议迁往南京,这是一个退守的政策,在朝廷里引起了纷纷的争论。
主战派说,祖宗把陵寝、宗庙都设在了北京,就是表示不要迁移,让我们在这里坚守,如果我们一旦迁移,放弃了祖宗的陵寝和宗庙,那么大势就将一去,宋朝当年南迁的事情可以作为借鉴。
在主战派的一致要求之下,大家下定了坚守的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明英宗陷于北虏,国家无人主政,最后由太后决定,让郕王继皇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就开始了北京的保卫战。
明英宗作为瓦剌手中的一张牌,他们挟持明英宗到各个关口,要求守关的将士开门。他们说:皇帝在此,请打开城门。可是这个时候,是开门还是不开门呢,难以决断。
这时候,于谦传令各关,所有瓦剌胁迫明英宗到各个关口,均不得开门。他说,皇帝不是重要的,我们重要的是保卫政权,保卫江山,这样,瓦剌就失去了手中的一张牌。
这时候,于谦担任了保卫北京的任务,他把南北两京的将士集中起来,担任了北京的城防,他把军队布置于九门之外,和瓦剌展开了阵地的抗争。
明军在彰仪门,也就是现在的广安门,首先取得了军事的胜利,挫败了敌人的锋芒。
瓦剌又在德胜门北要求与明朝谈判,可是他们又不接受明朝来谈判的使者,他们要求于谦亲自出山来谈判,但是遭到了拒绝。
在军事失利、要挟不成的情况下,瓦剌军被迫退军。在这场战斗当中,北京的广大民众都协同作战。他们站在房上用砖头、石块袭击来犯的敌人,各处的将士勇敢战斗,在瓦剌的退军的路上勇猛追击。
在瓦剌军事进攻不成,用明英宗要挟不成的情况下,他们更是加快了送还明英宗的步伐。
但是朝廷对于迎还明英宗,态度非常地消极,特别是郕王继位后,他根本不愿意迎还明英宗。如果迎还了明英宗,他的皇帝地位将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瓦剌多次派使者来到明朝,要求送还明英宗,但是明朝不予理睬。明朝派往瓦剌的使节,去探望现在掳中的明英宗,但是这些使节就没有迎还明英宗的任务。
瓦剌觉得很奇怪,说你们这些使节,为什么对于明英宗的迎还如此地消极?你们所有的文件上,就没有迎还明英宗的字样。
但是后来,有一位叫做杨善的这个使者,他来到了瓦剌,他知道了瓦剌急于把明英宗送还的这种态度,于是就擅自做主。
他说:我的文书上虽然没有迎还明英宗这种文字,但是,我们很希望迎还明英宗,为什么我们不在文书上写要迎还?就是把好的名声留给你,让你做出决定。
经过杨善的一番巧辩,最后明英宗得以回还。明英宗回到北京,被尊为太上皇,安排在南宫。
明英宗虽然号称太上皇,但是跟囚犯差不多一样。景泰帝限制明英宗的活动,禁止很多官员去朝拜,更不许他和外边的人来往,明英宗几乎等于囚徒。
你如何看待于谦死活不让明英宗进城,杨善擅自做主迎接明英宗回国?评论区一起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