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时期最有雄心的英雄人物,二人各有千秋,特别是识人能力都很高明,所以二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分别聚拢了一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为其效力。但身边的人多了,必然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所以两人身边也都有一些言过其实或者是存在问题的人。令人叹服的是,他们对这样的人竟都有所察觉,并分别在临终前向曹丕和诸葛亮交代了告诫之言,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但结果令人遗憾,曹丕和诸葛亮都没有认真遵从曹操和刘备的告诫,给国家造成了损失。那么,曹操和刘备在临终前分别是怎样告诫曹丕和诸葛亮的呢?
曹操告诫曹丕之言:
(资料图)
据《晋书·帝纪第一·宣帝》记载,"魏武察帝(晋宣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这段记载意思是说,曹操观察司马懿有远大志向,还听说其有狼顾之相。后来经过试探,在叫司马懿回头时,果然发现司马懿呈现正脸向后,但身体却不扭转的狼顾之相。曹操还曾梦到"三马同食一槽",心里很犯忌讳。所以,在其身体越来愈糟糕的时候,他曾嘱咐曹丕说:"司马懿一定不是合格的人臣,将来必定会干预你的家事"。曹丕因素来与司马懿交好,总是护佑司马懿,所以才使得司马懿免受加害。
刘备告诫诸葛亮之言:
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这段记载说先主刘备在临终时亲口对诸葛亮说:"马谡是言过其实之人,将来不可重用他,请先生认真考察其人。"诸葛亮心中却不认同,掌权后仍以马谡为参军,时常与其参谋谈论军务、政务,有时甚至从白天一直谈论到夜里。
曹丕重用司马懿:
220年,曹丕继位后,先后任命司马懿担任过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给事中、录尚书事等多个职位。曹丕在第一次伐吴时,想启用司马懿率兵出征,却被其力辞。一年后,曹丕第二次伐吴时,令司马懿留守在后方许都,负责对内镇抚百姓,向外调运军资,曹丕甚至将其比作汉初的萧何,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确实不一般。226年,曹丕病重时,特命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人为辅政大臣。曹丕的识人能力是比不了曹操的,他完全没有把曹操的话放在心上。
诸葛亮重用马谡:
诸葛亮对马谡的任用也没有听从刘备的告诫,但诸葛亮任用马谡并没有曹丕那么急躁,他确实按照刘备的告诫对马谡进行了"不一般"的考察,甚至常与参军马谡进行长时间的高谈阔论。至于二人具体都谈过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估计马谡应该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绝不可能都是夸夸其谈的孚言。但真正促使诸葛亮彻底抛弃刘备告诫之言的是,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曾向其真诚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马谡这个建议和诸葛亮完全想到了一起,诸葛亮南征时果真采用了这个策略,通过赦免孟获,征服了南中民心,使蜀汉南部边疆趋于稳定。
诸葛亮胜利回师后,完全实现了战略目标,使他对马谡在战前的建议更加看重,坚定了其重用马谡的决心。正因如此,在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了锻炼马谡,为马谡积累军功,他放着很多成熟老将,如魏延、吴懿等人不用,专门提拔马谡为北伐先锋,驻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却违背诸葛亮部署,最终导致大败,彻底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搅黄。马谡的行为令诸葛亮很沮丧,无奈将其斩杀。
司马懿和马谡分别受重用的原因:
曹丕重用司马懿,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二人交好,曹丕争位时,司马懿是其四友集团中的一位,曹丕对他非常信任,所以才会对其"每相全佑"。二是因为司马懿确有真材实料,司马懿的智略极高,对很多问题都有高明的见解,善于帮曹丕解困。三是因为司马懿表现得很好,他虽身怀野心,却深藏不露,不是谦辞官位就是认真工作,在多数人看来,司马懿就是一个大忠臣。
诸葛亮重用马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马谡对蜀国军政治理确实有一定的见解,诸葛亮常与马谡彻夜长谈,他们的谈话内容应该绝不是清谈闲谈,诸葛亮应有教导马谡之意,马谡表现也应该很不俗,能得到诸葛亮认可。二是因为诸葛亮培养后继人才的现实需要,诸葛亮接手蜀国时,内部势力的矛盾并没有调和好,随着众多老将的凋零,蜀汉的后继力量明显匮乏,所以诸葛亮需要培养后继力量支撑蜀国基业。
曹丕和诸葛亮在接受曹操和刘备的临终之言时,应该会认真领受他们的遗命,但在具体行事时,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最终二人又分别放弃了曹操和刘备对他们的告诫之言,结果全都遭受到恶果,这恐怕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