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提到清朝的军队制度,都会想到清朝的第一个开拓之主是努尔哈赤。军队的规章制度大部分都是由他制定而成的,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举统一女真各部。随后皇太极继位,一直到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就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在当时国力强盛兵源充足,在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在清军士兵的衣服上都印有"兵"、"勇"两个字。这两个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要从清朝的军制说起,在清朝一直流传着"八旗子弟"的说法。这也是当时军规制度的统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当年想要实行兵民合一。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管理女真族,就把军队力量划分成了四旗。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15年根据现状需要又扩展成了八旗。这也是军队当中最常见的武装,在清朝的时候,皇帝们经常会说到大清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女真族在清朝本来就是个关外的游牧民族。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以饲养马匹为生,就算是女人还有孩子,都会在马上拉弓射箭。运用马匹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在田间耕作,努尔哈赤为了分散力量的统一。就设立八旗制度,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世代为兵,从此清朝的军事制度已经形成。在皇太极的手上,一直稳固这种制度,随后在军人的衣服上面缝制上"兵"字。
在清军入关后,面对广阔的疆土,八旗兵已经不能够用来镇守各地了。皇帝更加喜欢用汉人当兵,作为职业的士兵他们旗子的颜色用绿旗做标志。这样一来,他们能够更明显的分别开,"绿营兵"地位更加优越,高人一等。慢慢的他们的地位更高一些,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人数增长,供应不足,出现了内部堕落。为了能够改变这种制度,清军到每个地方去作战,都需要依靠当地的民兵,因此在他们的衣服上留下"勇"字。
打完仗后可以顺利地加入绿营,总的来说身上印有"兵"和"勇"字的士兵地位有所不同,一种是常规力量,另外一种是临时武装。他们的待遇完全不同,除非加入常备兵,成为朝廷管制的一员。才能够拥有一样的地位,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勇"却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力量。遇到危机的时候"勇"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不过他们更效忠于自己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