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自1840年开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战以来,在战场上从未打过胜仗。可是在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在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指挥,击败英法联军,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场胜利!曾经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清军,为何能在这场战役中击败英法联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1858年5月20日10点,英法联军向大沽口发起进攻,仅用两个小时,就将其攻陷,这就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此后清朝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还声称一年之内要来换约。英法联军刚撤退,咸丰帝就后悔了,特别是对《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的条款耿耿于怀。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派出名将僧格林沁前往天津布防。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其先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僧格林沁虽然出身富贵,但到他这一辈早就没落,他一度跟随父亲给别人放牧。182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死,生前没有子嗣,于是从其旁系后裔中挑选,结果选中了僧格林沁。
与其他王公贵族不同,自幼生活在草原上的僧格林沁善于骑射,武艺高强,因此深得清朝皇帝的信任,他曾率领蒙古骑兵击败太平军,生擒林凤祥、李开芳。1858年6月,僧格林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京津一带的军务。他到任后,积极布防,重新布置了大沽口炮台的防御措施。
首先,重建、增建炮台。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清军的炮台被全部拆毁,僧格林沁又重建、增建了六座炮台,同时修建了围墙、壕沟,完善了大沽口的防御体系。其次,添置大量火炮。僧格林沁采用铸造、调拨、购买等方式,将大量火炮放置在大沽炮台,增强了火力。此外,僧格林沁还积极训练军队,多次进行实弹演习。
1859年4月,大沽口炮台的布置基本结束,僧格林沁上奏皇帝,“大沽海口布置均已周密”。两个月后,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率领舰队抵达大沽口外,几天后英法公使也抵达。英法公使是前来换约的,清朝要求他们走北塘进京,但是英法没有把清朝放在眼里,坚持要走大沽,于是引发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9年6月24日,下午两点半左右,英国舰队的船只冲撞拦河锁链,开始进攻,清军随之开炮,于是双方爆发了激烈的炮战。这次清军准备充分,第一轮射击就取得了效果,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少将负伤。炮战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左右,英法联军损失惨重,但他们不甘心失败,还派出将近700多名水兵登陆。
而驻守炮台的清军用抬枪、小型火炮、鸟枪、弓箭进行回击,登陆部队损失很大,被迫撤出战斗。到26日凌晨1时30分左右,英法联军灰溜溜撤出战场。此战英军参战船只11艘,被击沉四艘,伤亡达到448人,而清军仅阵亡32人。消息传到欧洲,连英国媒体也承认“这的确是一次可怕的惨败”。
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准备充分,而英法联军则骄傲自大,完全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正所谓骄兵必败!可是僧格林沁因这场胜利,也产生了骄傲的心理,结果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参考资料:1.《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2.《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3.《近代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