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兰谈史
【资料图】
清军能够顺利入关,倒不是说清军有多强,而是明末军队和农民军太水,烂到根儿的明朝,外加一盘散沙的土匪流寇怎配坐拥万里锦绣江山,清朝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政权更替。
明末清初对清军有这种质疑并不奇怪。
但后来清军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驱逐沙俄,消灭准噶尔,平定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开疆扩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颇有当年蒙古帝国的势头,很显然八旗军的战力是被严重低估了。
那么,前期清军的战力为啥会那么强?
在讲述清军组织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古代冷兵器打仗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想大家但凡是读过点史书的人,都能想到人数、粮草、后勤、国力、战略、外援这些关键词,没错,说的很对,但是很容易忽略一点,那就是意志,当然,你把它换叫信仰、军魂也不算错。
意志,乍一听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点违背了唯物论的科学性,但在古代战场上还真就行得通,两军对垒,大家刀头上舔血就看谁更不怕死,就比谁的宣传煽动给力,能让士兵打了鸡血般不怕死嗷嗷叫的往前冲,但凡有了这股劲儿,敌军吓也被吓跑了,而没了战斗意志作为战争的前提,一切那些胜利的关键因素意义都不会很大(限冷兵器时代)。
言归正传,来讲一下前期清军的组织,在没收编那么多俘虏伪军前,清军还是以八旗作为主打的打仗依靠。
清朝前期的满蒙汉八旗,二十四旗大约有22万人,分别由皇帝或是亲王郡王担任旗主,每旗有一个都统作为统领,基层单位是三百人一组的牛录,有点化整为零的意思,这样对生产和军事效率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八旗的组织特征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兵民合一",同时军纪严格训练有素,而且对于军功晋升的渠道很广,每逢战事,军队内部的阶层流动十分活跃。乍一看,是不是有点像秦国军功制和西魏北周府兵制结合体的意思。
明末朝廷也不是没有"护身符",唯一能和八旗军正面硬刚的,只有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后来这只军队落到了吴三桂手里投降了清,直到三藩之乱后消失在史海之中。
除了"关宁铁骑"是明朝皇帝重点打造的攘外安内的利器外,明军几十万常备军都是维护治安的地方武装,没有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建设,甚至后期连军饷都发不上了,军纪涣散严重,常备军的战力和意志还不如农民军,明军见到李自成流民武装都直接溜,更别说和清军八旗对阵了。
至于李自成、张献忠的流民武装,战斗力都是靠饥饿给逼出来的,遇到贪生怕死的明军能够狭路相逢勇者胜,遇到正式的精锐军队那就是一盘散沙,山海关一战大顺军就原形毕露了。
所以说,明军和农民军并衬托不出来清军的强悍,连合格的对手都称不上,在后来的对外扩张中,八旗军才发挥了最强战力,加上统治者重视火器应用与调整民族关系这两大法宝,帮助康雍乾三代君主奠定了近代疆域版图。
虽然八旗能打,但由于八旗军兵力实在太少,又在连年征战中伤亡惨重,兵员补充不济,无法控制偌大的帝国,因而组建了六十万常备绿营兵,作为维系清朝广大地方统治的武装力量,清朝的对外扩张战略停止后,进入了治世,八旗军也因承平日久而武备废弛,渐渐被时代所淘汰,直到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