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确实是个争议人物。
(资料图片)
张巡虽然被后世尊奉为最忠义节烈之人,同时又有高超的战略战术,在战斗中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可几乎都是百战百胜。把他称之为千古名将,一点儿也不过分。
(张巡画像)
不过,也有一件事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也就是在他守城的时候,由于严重缺粮,为了确保能够战斗的将士活下去,他杀掉自己的爱妾,煮熟了给士兵们吃。另一个守将许远也把自己的童仆杀掉给士兵们吃。由于这两位主帅的倡导,城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杀死老弱病残及妇孺,给守城士兵们吃的现象。根据史料记载,睢阳城中打仗之前,城中有人口四万人,等到城破的时候,里面仅剩下四百活人了。当然了,损失了这么多人,也不完全是被士兵们活活吃掉的。大部分依然病饿而死的。但是那些病饿而死的人的尸身,依然被士兵们给吃掉了。
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要让人不议论,绝对是不可能的。
就算在当时,张巡的行为,也已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过,后来由于唐肃宗给予了张巡肯定性的评价,认为他是功大于过,并且给予了他追封。因此,这种争议才暂时告了一段落。后世对张巡的评价很多,不过大都是正面的评价。只是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活跃,大家对张巡非议的声音,又重新响起。
那么,张巡究竟做得对不对,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网络配图)
其实,关于张巡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忠君和爱民。
张巡之所以坚决抵抗,他的主导思想,就是忠君。
忠君这个思想,今天我们觉得有些愚昧,今天我们提倡的是爱国。但是在张巡那个时代,这绝对是最重要的的头等大事,是那时候所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位。
有人可能会说,当时唐玄宗都逃跑了,张巡还忠于谁呀!但恰恰是唐玄宗都逃走了,而张巡还坚持忠诚,那就是最纯粹的忠诚。因为在张巡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里,这里的君王,并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可以说是他忠于李唐江山。甚至说他忠于李唐江山也都狭隘了,应该是忠于内心的君王。而内心的君王,是一种道德信念。不管具体的君王是不是昏庸,是不是在大难面前提前逃跑了,都无所谓,都不影响张巡这样的人的信念。
正如张巡自己回答叛军的,他这样做,是心中有“正气”。后来文天祥在南宋皇帝都投降,南宋都已经灭亡了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投降,也说到了“正气”两个字。可见,这就是那时候知识分子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准则。
不过,与文天祥不一样的是,文天祥不投降,也就是死他一个人,最多搭上他的家人。而张巡不一样,他为了追求“正气”,死的就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整个忠勇的军队,乃至于全城老百姓。因此有人就说,张巡这是不爱民的表现。如果他爱民,那么,他就应该开城投降。开城投降了,老百姓自然就有活路了。张巡不开城投降,反而还杀老百姓煮吃。这既是不爱民的表现,同时也是违反人性的表现。
(网络配图)
二是集体与个体。
张巡在守城的时候,一直追求的是集体观念。就是整座城市的所有的人,都必须有同一个信念,誓死护君,决不投降。为此,他制定了严明的纪律。他当时让大家讨论是否投降的问题。当有个人发表了自己的观念,认为这座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只可能走向灭亡,因此建议投降。张巡本来是开放性讨论,但是他最终把这六个说了投降的人杀掉祭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再说投降的话。
正是因为张巡坚持集体主义。因此,在他的眼里,整个城市里的人,都是一个部件。为了让整座城市运转起来,这些部件都要做出牺牲,协调配合。比如在他看来,士兵为了守城,饿得没气力的时候,其他老弱病残都应该牺牲自己。士兵可以出生入死,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可以失掉性命?
而反对张巡的人则认为,张巡这是完全无视个人意愿的表现。这也是对生命的极不尊重。如果首领已经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而只是追求一种所谓的价值,这还有什么意义呢?历史上的一切独裁者,都是这样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巡就是一个独裁者。
当然了,关于张巡的争论,还在继续。之所以在整个皇权社会时期,对张巡争论得少一些,而现在争论变得,显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改变。因为今天,虽然集体主义观念依然至关重要,但是个体价值和个体意愿也逐渐得到了尊重。我认为,这是我们在看到这一段历史现象时,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