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片天,朱元璋的手下将领实力如何?谁是滥竽充数

2023-02-23 15:54:19
A+ A-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片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业史是一部传奇史。都说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历史造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造就历史。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环境对英雄人物的影响。

像朱元璋这样,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孑然一身的贫民,毫无背景和根基,却能实现“屌丝逆袭”打下一片天下,这难度堪比地狱级。以至于许多史学家至今还在致力于研究朱元璋:他究竟是靠什么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

纵观中国历史,像朱元璋这样徒手创业的帝王非常少,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根基和基础。我们回顾其他开国皇帝的创业史,发现也是一部励志史,但难度都比不上朱元璋。


(资料图片)

秦国的开国君王原本是替周王室养马的,所占有资源最为贫瘠,与其他诸侯国不能比,身份也比不上大贵族。然而秦国君王却深得周王室的恩宠。秦地几次遇到危机,差点灭绝之时,都是周王室出手相救。可以说,秦国在偏居一隅的情况下,一步步站稳脚跟,前期也离不开周王室的帮助,当然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那都是后话了。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很多人认为他也是贫民出身,一个小亭长出身,创业也很艰难。其实,刘邦的出身比朱元璋要强多了,他虽然只是一个芝麻小官,但好歹也是体制内的人,拿着旱涝保收的俸禄,仗着官宦人士的身份关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资源。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刘邦不是泗水亭长,沛县的父老乡亲根本就不会拥立他为沛公,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作为根据地的沛县对他太重要了。

晋朝就更不用说了,开国皇帝的父亲和爷爷都是魏国的掌权者,他们取代魏国就相当于换了一个招牌,一个店面一样,若不是碍于“舆论压力”,恐怕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早就取而代之了。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起兵的条件更好,他本身就是太原的土皇帝。宋朝赵匡胤在取代后周称帝前,早就手握重兵。元朝皇帝忽必烈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靠着自己本身就有的蒙古铁骑。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也是靠着父辈们积攒下来的底子,才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

我们对比刘邦、李渊、赵匡胤、皇太极这些开国帝王的创业史,可以看出,一清二白的朱元璋能够成功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运气爆棚!但笔者认为,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他手下那些忠诚的将领,朱元璋将帝王驭人之术,玩得炉火纯青。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将领们,看看他们真正的实力如何?是骡子是马牵出来走走,他们究竟是名副其实的能打善战的名将,还是徒有虚名的混子。

大明开国第一名将徐达,徐达的威名在历史上也是很响亮的,名声仅次于汉朝的霍去病和卫青。徐达立下的军功甚至一点不比卫青差,他帮助朱元璋铲除张士诚,打败陈友谅,瓦解割据势力,北伐元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徐达的实力毋庸置疑,各种烂仗、硬仗都是他打的,每次遇到战事不利时,徐达出马都能成功扭转局面。徐达不仅仅只会带兵打硬仗,他还是一个持续成长型的将领,每次战役之后,徐达的指挥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在跟随郭子兴时,徐达的能力也就仅仅能领导几百人打仗,毕竟他没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兵法教育。徐达之所以在军事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全是靠自己的实战经验摸索出来的。

郭子兴曾经这样评价徐达,他当时的能力只能管理几百人队伍,至于千人队伍,还需要锻炼。这是什么意思?郭子兴评价徐达,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小范围的战术突击还是可以的。

随着朱元璋一步一步地站稳脚跟后,朱元璋开始敦促死党徐达要提高军事指挥作战能力,于是乎,徐达开始恶补兵法、军事指挥和行军打仗的套路。

为了培养徐达,朱元璋不仅让他在实战中自学,还让徐达主动出去求师,找一些熟悉兵法的大儒去学习。

虽然这些大儒不会打仗只会纸上谈兵,但他们的军事理论水平还是很高的。徐达却是真真切切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了,实战经验异常丰富,经过这些大儒们的兵法专业教育和指点后,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徐达的军事天赋开始崭露头角。

等到朱元璋攻打南京城时,徐达已经成长为可率领数万士兵的合格将领了。

徐达虽然打仗厉害,但他不擅长谋略,打仗的时候喜欢打猛仗,硬碰硬,靠兵力优势、武器优势和士气取胜,也正是这种阳刚的作战方式,让徐达所带领的队伍逐渐成为明朝的一支铁军。

一时间,徐达率领的铁军就像一群亡命之徒,所向披靡,元军和其他义军都害怕这支队伍。骑兵作战和野战是徐达最擅长的两种作战方式,对于这两种大兵团的作战方式,徐达鲜有对手。

这些都属于正面战场的优势,在攻城和防御方面,徐达稍微差些。

总之,在军事作战方面,徐达在步兵和骑兵方面指挥能力极高,但他不善于攻城,不善于防守,不善于水军作战,更不善于战场的谋略。

这些都是次要的,朱元璋善于用人,他总能发挥手下的最佳效能,因此徐达带兵出战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就赢多败少。

说完了徐达,我们再来谈谈号称第二名的常遇春。常遇春以勇猛著称,虽然贵为将军,但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每次遇到攻坚战,只要队伍把云梯驾到对方城墙上时,常遇春二话不说,提起刀就直奔城墙,真刀真枪地和敌人干。

常遇春从来不会因为敌方人多而退缩,也不会因为敌方城墙坚固而退缩,他率领队伍打起仗来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也正是常遇春这种不要命的拼法,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常阎王”。

队伍中却给他起个外号叫“常十万”,因为常遇春打仗时常常自称能以十万军队横行天下。常遇春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靠的就是一身猛气,靠的就是麾下队伍一鼓作气的勇猛。

他读书不多,也不像徐达那样能够主动去学习,相反,常遇春更喜欢蛮干,他比徐达还喜欢硬碰硬,靠着这种“硬碰硬”的打法,常遇春的队伍所向披靡。

在打硬仗的同时,常遇春也学会了粗中有细,勇中有谋,他能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特点,排兵布阵,常常会出奇制胜,以少胜多。

笔者认为,常遇春适合做前锋,不适合做将帅,因为他的大局意识不强,需要一个好的统帅去指挥他,恰巧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一个统帅。

常遇春最擅长的就是野战和短兵作战,只要是近距离的厮杀,战场上没有人是常遇春的对手,他的麾下实在是太猛了,当常遇春第一个冲出来时,麾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综合来看,常遇春只有前锋之才,却无元帅的领军能力,属于冲锋型的将领之才。

排名第三的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朱元璋自从加入义军,成为吴王,建立大明期间,他先后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李文忠就是其中之一,他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俗话说,娘亲最大、舅舅最亲,这种血缘关系,让朱元璋十分宠信李文忠。李文忠能力了得,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简直是从天而降的战神,是朱家军有名的谋将。李文忠打仗不仅靠勇气,更靠头脑,他的实力一点都不比徐达差,甚至比徐达还要强一些。

可惜的是,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而徐达与朱元璋以兄弟相称,李文忠与徐达不是一个辈分的,在论资排辈的年代,再加上机遇没有徐达好,所以,李文忠的排名只能排到后面。

朱家军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李文忠指挥的,他在打仗之前都会研究对手,随后将这些情报信息整合之后,再想出相应的对策。与徐达、常遇春喜欢打硬仗不同,李文忠打仗靠计谋得多,他打的仗都是质量极高的战役。

朱元璋非常喜欢李文忠,他觉得这个外甥的前程不可限量。李文忠军事指挥能力高超,他的政治天赋也极高,虽然贵为武将,却能做到不卑不亢,不得罪任何人,也不奉承任何人。

李善长也十分喜欢李文忠,两人私底下关系也非常好,可以说,明朝建立后,李文忠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综合看来,李文忠是最为接近完美型的帅才,用兵深思熟虑,善于用谋略取胜,是朱家军中少有的谋将。

接下来就是傅友德。傅友德与常遇春很相似,可以称为是二号常遇春。他像常遇春一样喜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过,他要比常遇春心思细腻很多,不像常遇春那么粗糙。

傅友德体恤士兵,是爱兵如子的典范。傅友德虽然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的性格很内敛,往往天才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格格不入的,傅友德也不例外。傅友德没有太多的朋友,也不搞阴谋诡计,他只关注自己所做的事,不参与其他杂七杂八的事。

傅友德帮助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决战的胜利,他率领五千骑兵攻打西凉,多次击败元军将领,缴获大量物资。有人说,傅友德打下了明朝的半壁江山,这虽有些夸大,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傅友德的功劳很大,这也为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朱元璋最怕的是“功高震主”。

总之,傅友德军事天赋极高,擅打攻坚战,但他缺少为将者冷酷无情的一面,后期缺少铁血手腕,因此他的成就远不如以上几位。

说完了傅友德,我们再来聊聊廖永忠。廖永忠也和李文忠一样,都是综合实力很强的将领,他俩都可以完全独立带领一支队伍发展,廖永忠既擅长军事谋略、行军打仗,也擅长政治,在多领域都是非常强悍的存在。

廖永忠是明军中少有的六边形战士,不过廖永忠死得早,如果再多活几十年,或许会取得和徐达一样的战绩。

但廖永忠的死,并非是病死的,廖永忠是被朱元璋诛杀的第一个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为何要杀他呢?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能力太突出了,廖永忠不仅打仗勇猛,能攻能守,他还与廖永安擅长水战,兄弟二人被朱元璋所倚重,被称之为“操舟若飞”。后来由于揣摩圣意引起朱元璋的忌惮,最终被赐死。

廖永忠的综合能力非常均衡,能打野战、步战、攻坚战和防守战,也能成为割据一方的封臣。

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冯胜的存在感稍弱一些,他是个读书人,为抵抗腐朽的元朝毅然投笔从戎。冯胜是抱着一腔热血参加起义军的,在朱元璋的创业之初,冯胜的地位是仅次于徐达的,是朱元璋的绝对亲信,冯胜也是凭着自己的累累战功成为朱家军的领军人物。

虽然冯胜打了很多胜仗,却有几次惹怒朱元璋,他一生中有两大痛点:第一个痛点就是,在龙湾战役中,他带兵追击陈友谅,却被陈友谅反包围击退。第二个痛点就是冯胜太自负了,在高邮之战时,轻信敌军的诈降,导致自己惨败。

此外,冯胜还有一个小毛病,总是手脚不干净,经常因为私藏战利品而被朱元璋惩罚。当然,这些都是小插曲,面对这个能征善战的猛将,朱元璋不会轻易杀他的。

冯胜的个人能力不错,但情商不高,总是喜欢投机取巧,他总认为朱元璋会念旧情,念他的功绩不会把他怎样。于是,本来镇守西北的冯胜,却偷偷地带着部队回到了南京,这事真让朱元璋生气了,从此心里就有了芥蒂。

太子朱标死后,冯胜不但更没用了,反而成了朱允炆的大威胁,于是朱元璋抢先动手除掉了冯胜。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朱元璋的老部下汤和。当初,朱元璋参加义军时,汤和是三兄弟中混得最好的。汤和起点非常高,但他的个人的能力太平庸了,军事天赋一般,政治能力也不行,行军打仗大多都是靠捡漏,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

不过,朱元璋顾及老友的脸面并没有为难汤和,还给他封侯。汤和之所以能取得后来的成就,完全是因为跟对了大哥,若论能力,汤和可能还不及冯胜。

谈到朱元璋的将帅,不得不提被称为“小霍去病”的蓝玉。蓝玉军事水平极高,他受到徐达和常遇春的指点后更会打仗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将军。

然而历史上对蓝玉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后来的捕鱼儿海大捷是王弼替他拿下的,其实这场战役,蓝玉功不可没,能力也不差,只可惜情商不高,政治天赋也不强,最后死在自己的自负上。

朱元璋忍了他不止一次,甚至还暗地暗示他收敛一点,可惜的是蓝玉不懂养父的一片苦心,就这样错失机会,最后因为蓝玉案而死。笔者认为,蓝玉的死,与冯胜、傅友德一样,都是朱元璋忌惮其功绩,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而除掉的。

朱元璋的养子除了李文忠外,沐英也是非常优秀的,他能力不错,深受朱元璋重用,沐英也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明朝南部的叛乱都是沐英平叛的。沐英还深受太子朱标的信任,如果朱标不死,沐英的成就会更大。可惜,朱标早逝后,沐英由于悲伤过度而追随而去。

责任编辑:bH_045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