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诸葛孔明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多少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以为,这天下终究会试蜀国的,会是刘备的。
可事实上却是诸葛亮试图“兴复汉室”,但最终止步于北伐五丈原。
【资料图】
以诸葛亮之奇才,是什么样的战斗让他五次均未成功,难道北伐真的是诸葛亮痴心妄想么?
有人说,不,是用的计策不对。
如果诸葛亮能采纳魏延所提的他取道子午谷直抵长安,与诸葛亮出斜谷会试潼关,北伐早就成功了。
可也有人说,魏延的计策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成功,这褒贬不一的取道子午谷究竟是奇谋,还是畅想,我们今天便来分辨一二。
魏延作为蜀汉一武将,屡立战功,能够成为独当一方的著名将领,在战场上他骁勇无敌,自有其谋略过人之处。
他能提出取道子午谷,必然是有理由,也经过认真考虑的,一定不会是纸上谈兵的说辞。而这子午谷究竟有何奇特之处,能让魏延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不顾拒绝,多次提出呢。
子午谷,现如今位于山西省秦岭山中,听到秦岭就知道,子午谷此处必然不是什么坦途。
秦岭在古时候向来人烟稀少,更别提更加久远的蜀汉时期了,都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可是秦岭,人迹罕至,那路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在我们所知的古代能穿越秦岭的六条要道之中,陈仓道,武关道算是较为出名的,但人们提及这两处的时候还直摇头呢,更别提少有人走的子午谷了。
古时常有兵家在争夺先机的时候试图穿越秦岭,在这两处都光是经过都九死一生,要是不幸两军正面遭遇,大多结局都是两败俱伤。
但也有不因为战争却执意要穿越秦岭,并且走了这子午谷的,为的就是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
而来到这里的也不是常人,是天子派出的八百里加急的驿卒,为的是运送新鲜的荔枝入宫,这条路选得很好,杨贵妃很是满意。
可子午谷这么容易通过的吗?还不是这驿卒没有敌人在等他,就连拦路打劫的人看到这八百里加急都得绕道走。
一人一马可通过,并不代表千军万马也可过,子午谷除了是穿越秦岭最快的路,还是最险的路。
子午谷的险不在于会有劫匪,也不是会有野兽。
而是光行路就已经足够艰险,那里不止路不平整,还很狭窄,在陡峭的峡谷山壁上,连马车都过不了,只能走人。
难道魏延不知道这子午谷的情况吗,他当然知晓,但他依旧愿意一试,这就证明了他有足够的信心。
可诸葛亮却屡次拒绝他,难道是因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吗,其实不只是这样。
魏延这招取道子午谷,一直被称为奇谋,这个“奇”是奇特,也是奇怪,之所以有人认为他这招能成功,不排除他们认为魏国想不到魏延会来这么一招。
兵家走诡道其实很正常,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人曾想走子午谷过秦岭,只不过耗时耗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个人就是曹真,蜀国想讨伐魏国,魏国自然也不会放任蜀国不管,魏国也曾派兵伐蜀,而当时带兵的将领便是曹操收养的曹真。
曹真剧照
此人与魏延还很像,也是一员虎将。
当时曹真刚升迁为大司马,急于立功表现一番,于是上书谏言,出兵数路大军攻伐蜀汉,并走子午谷攻去汉中。
此计一出,便被群臣驳斥。但曹真坚持如此,率兵向子午谷进发,可当他人在路上,才发现子子午道的艰险,他还是低估了。
但一言既出,不到汉中他绝不回还。于是他坚持率领大军前行。
不料却遭遇天降大雨,让本就不好走的路更加困难,行军月余连一半都未走上,与之前的计划严重不符,甚至再往前走几乎成为了一个笑话。
最终曹真只能退兵。
而他自己不到一年后便过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自己气的。
这件事情诸葛亮自然知晓,也从中吸取了教训,他对于魏延选的这条路,并不看好的原因也是在这里。
剧照
魏延定下的子午谷的原因,无非是走这里最快,可以出其不意,可快的前提不得是“稳”吗,走子午谷能否稳妥,这明显就是在赌。
赌行军之时,不会如曹真一样,遭遇恶劣天气,也是在赌兵行子午谷这条计谋的实施时间绝对保密,不会被魏军知晓。
因为一旦魏军知晓魏延有这方面的想法或是知道了行军日期,魏军便可以轻而易举地伏击。
子午谷不好走,只需要堵死了前方终点,便可以将魏延所带的所有人困在那里,无法前行。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打仗更是如此,此时的魏国已然强大,即便是蜀国,也不敢轻易让自己有大的伤亡。
兵力与士气,哪个都是很宝贵的,所以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建议拒绝得很干脆。
他不想赌,也不敢赌,谋是奇了点,但是若让他那数万将士的命去赌子午谷的成功,还是不太靠谱的。
若说当真魏延所率领的大军能够足够幸运地走出了子午谷,那么接下来便是要看诸葛亮的了。
虽说看起来这子午谷奇谋,“子午谷”这段才是关键。
但带兵打仗讲究的是团队合作,这场仗可不是光有魏延这一方人马就能行的,还得有诸葛亮在旁的关键配合。
前文也说了,魏延所提的建议是他带兵走子午谷,也就是这条极险却出奇的小路。
然后诸葛亮出兵走斜谷与魏延会和,可问题是还未出兵,怎么就能知道子午谷会是什么情况呢?
哪怕一切顺利,又怎能保证诸葛亮走的这斜谷这条路会如他所愿,不会出任何差池呢?
若说走大路抵达长安这种事,诸葛亮不是没干过,在此之前,诸葛亮趁魏国与东吴刚有过一战,趁其不备,带数万兵士取道陈仓道,欲攻打魏国。
可是诸葛亮这边刚一有动作,陈仓那边便有了警觉。
虽然魏军已向东进发,但是陈仓守军依然还有大几千,而陈仓守军统帅郝昭早已有所防备,只等蜀中兵马一到,便给他们迎头一击。
郝昭剧照
最初诸葛亮没有将陈仓放在心上,毕竟几方士兵众多,而陈仓不过一万人不到。
数倍兵力之差,原以为会轻松拿下,但他却遭遇了郝昭带兵猛烈的反击,并且郝昭以守为攻,让诸葛亮一时之间没有办法攻破陈仓。
两方人马数次较量,不管诸葛亮用什么计谋,都被郝昭挡了下来,愣生生的没有让蜀国占到一点便宜。
就这样两军对阵二十余日,最终以诸葛亮未有妙计攻下陈仓,而自己的粮草却要耗尽,眼看要吃亏的时候,果断的选择保存实力,撤回蜀中为结尾。
但若是这一次的北伐,看着魏延冒险也就罢了。
如若诸葛亮这边再遇到像之前陈仓这样的魏军坚决的抵抗,别说对抗个二十余天,就是被拦住七日,对于另一边的魏延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
因为魏延此计最重要的本就是配合,若根本做不到天衣无缝的配合,那便是计不成计,不知根本不能成事,还会让两军都陷入险境之中。
眼看打不出一次完美的攻伐战,最后还闹得连遇敌增援都做不到了,这不是得不偿失么。
诸葛亮
原本的北伐是蜀国的主动出击,这样一来无疑是把命运交给了上天,来祈祷幸运了,从主动变被动,这场仗也就不好打了。
说白了,以上都是在靠命运来决定能否成事。那么,接下来便是应了那句话“谋事在人”了。
魏延此计,还有一个最大的变量,便是魏国的将士们。
在这所有魏国的将士们中,长安守将夏侯楙给了魏延最大的信心。
让魏延认为,自己只要能够顺利走出子午谷,哪怕只带一万兵力,也可以拿下重城长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信心,是因为夏侯楙此人,实非守城良将,他甚至都称不上一个会带兵的好将领。
一般情况来说,能够驻守一方城池的大多是有军功的将领,或有谋略的谋士,可夏侯楙之所以能够被派来驻守这长安城,其实都是托了关系的。
首先其父是夏侯惇,夏侯楙便算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官二代。
有了父亲的关系,夏侯楙与曹家的孩子们都走得很近,尤其是曹丕。
在曹丕上位之后,就是碍于情分也不会让夏侯楙低人一等。
再加上夏侯楙后来取了曹操之女清和公主,入赘曹家的驸马,在官职上自然也不可能低了,这便成功让夏侯楙跻身于皇室的的圈子了。
可夏侯楙本人却并没有什么才干,让他领兵打仗更是不能,毕竟他更不是什么有谋略之人。于是夏侯楙便被安排去驻守长安了。
一听长安守将是此人,魏延当时就乐了,他对于夏侯楙的评价是“主婿也,怯而无谋。”
魏延剧照
不只是胆小,还没脑子,这么一看正好,就是要趁他在的时候攻下长安。
在魏延看来,他从子午谷出来之后,抵达长安都不用攻城作战,这个胆小无谋的夏侯楙便会被吓跑了,自己就驻守长安,等待诸葛亮带兵出斜谷来汇合就可以了。
可是谁说夏侯楙就一定会吓得逃跑呢,怎么说他也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将官了,就魏延带的这万八千的人马,何至于令他掉头就跑。
若夏侯楙当真并未逃跑,反而迎敌的话,就会让魏延很为难,他兵力少,就应该速战速决,可是想要短时间内攻下长安,这可不是什么易事。
都说守城容易,攻城难,何况魏延面对的长安还不是一座古城,人家前有敌军,后头还可以有援军呢。单单只是城门紧闭,就就这么跟魏延耗下去,就足够魏延吃一壶的了。
想要迅速攻城,魏延那点人,可谓是天方夜谭,恐怕还没等到诸葛亮来,便已经消耗得毫无战力了。
再加上一旦魏国反应迅速的话,派兵来援,可能还没有等到夏侯楙想逃,便已经有支援在路上了。
届时夏侯楙还怕什么呢,岂不是更不把魏延放在眼里,没准还会是魏延反过来被打的落花流水。
退一万步来讲,若这夏侯楙真的如魏延所想那般,当真弃城而逃,真的让魏延入主了这长安城,魏延又能守几日呢。
就算魏国反应的不够快,真的等到夏侯楙跑了,才知道要支援,那就仅凭着魏延这不到一万人,根本无法牢固地守住这长安。
对于长安,魏延并没有提前布置准备,长安里全是魏国人,他一个侵略者,哪有可靠的人追随?
但凡有魏军想要进入长安城,那必然会有无数种办法让魏延防不胜防。
魏延剧照
这岂不是根本还未等诸葛亮带兵赶来,就是必然会输的仗?所以说诸葛亮自然不同意魏延的这个子无谷之谋。
其实,魏延这个计谋,早在诸葛亮最初北伐的时候,便已经提出来了,可是诸葛亮并没有允准,是诸葛亮自有考量。
但是回顾历史,诸葛亮数次北伐,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人说,是诸葛亮过于谨慎犹豫了。
就应该在之前就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险是险了点,但是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既然都是未知结果的战斗,何不赌一把大的,没准就赢了呢。
可是此时的诸葛亮,早已经没有了刘备可以与他共商大事。
对于此时的蜀国,诸葛亮做的所有的决定必然都是要三思再三思的。
也难怪他谨慎,毕竟这子午谷奇谋,在他看来几乎是有九成的几率会兵败,这他怎么能同意呢。
诸葛亮的思虑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这子午谷奇谋是天方夜谭,不可能成功,自然也是结合了当时的情况来看的。
但不管咱们后世之人怎么想,历史终究已成定局,北伐大业终是未成,这可能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