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世界热讯:常见典故浅说「春秋」退避三舍

2022-12-02 19:32:30
A+ A-


(资料图)

退 避 三 舍

春秋时,晋国宫廷内在争夺王位继承权问题上,也发生过一场内讧(hòng)。公元前655年,因晋献公立幼子当接班人,结果杀掉了太子申生,驱逐了次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

重耳逃出晋国,几经周折, 最后 投 奔 到楚国避难。楚成王预见到他将来有可能回国获得王位,或许对楚国带来好处。因此,对他加倍款待和保护。有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招待重耳,借机问道:“如果你将来返回晋国掌握政权,将用什么来报答我们呢?”重耳是个政治上很精细的人,他猜到楚成王的用意,便灵活地回答说:“如我能返回晋国获得王位,一定不会忘记大王的恩情。可你们楚国的金银财宝样样都有,吃的、用的什么也不缺,叫我拿什么来报答呢?我只想到,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晋军先“退避三舍’(一舍相当于三十华里)。当晋军后撤九十里后, 如还得不到大王的谅解,我们 再跟楚军作战。”

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果然夺取了王位,称为晋文公。他继位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前632年,晋国与楚国在城濮(pú,今河南范县西南)地区发生了战争。他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传令军队暂时“退避三舍”。这时楚军仍然追击不放。晋文公便迅速调整部署,并且联合了齐、秦等国的军队,待诱敌深入后,回师夹击楚军,结果把楚国的军队打败了。由此,晋文公重耳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成为我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来人们引用这个典故,是比喻对别人作一定的退让,先礼后兵。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秋学长说教育

责任编辑:bH_05335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