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移民历史上,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山东人去了东北。
(资料图片)
当然,从清朝到现在,三百多年的“关东之旅”,都是从大陆各地赶来的。例如,张作霖这个被误解为“山东人”的人物,出生于河北省大成县。自道光帝“闯”至东北后,历经六世传宗接代,成就了张作霖“东北王”的光辉。
然而,在“闯关东”的辉煌历程中,山东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尤其是20年代初期,清朝全面取消了对东北的“禁令”,大批大批的大陆民众涌向了东北,而山东人则占据了大部分:自1910年以来,仅从山东“闯关东”的人口就超过三十五万。1903年到1936年间,大连市区的人口增长了8倍,其中90%是山东。
东北地区的人口也随之呈滚雪球式增长,1840年鸦片战争时,东北地区的总人口不过三十万多,到了1911年,已经超过一千五百多万。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在东北地区,共增加六百一十八十万人。到了九一八,整个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这些“移民”占了大部分,山东人占了大部分。
山东人当初为何要到东北“闯”呢?山东自从建国以来,山东的人口迅速增加,1891年,达到了3100万。山东省在1898年的时候,更是位居全国首位。清朝时期,“人多地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自康熙时期以来,山东民众的开垦活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再加上晚清以后,山东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北洋军队不断的掠夺和战争,使得很多没有了土地谋生的山民,只能背井离乡,到其他地方谋生。
但问题是,山东人为何宁愿冒险前往寒冷的北方,而不是富裕而温暖的南方?
首先,就是因为这片地域的特殊性。虽然南方的天气很好,但土地已经被填满了,最开始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种田出身,到了北方就不行了,但到了北方就不一样了,虽然北方的天气很冷,但因为人口稀少,所以大部分人都“闲”在了这里。如果能熬过去,愿意付出一切努力,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光是这一点,就吸引了无数山东的农夫,带着他们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了东北。
因此,即使在清末“禁令”未被废除之前,山东人也曾奋不顾身地去闯过关东。1902年,日本的小越平隆,目睹了“震撼”的山东人在奉天(沈阳)至新宾(新宾)的途中,人们可以看见许多移居的移民,他们都是拉着“山东车”(山东农村人使用的手推车),带着老人和孩子,成批地往前走。这一幕,就像是一支队伍在等待着太阳的到来。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运输问题。清朝覆灭之前,大陆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步行,就像小越平隆看到的那样。而自晚清到民国时期,高速发展的铁路使山东的农民进入东北更加便利。20世纪二十年代,根据我国海关的数据,只有天津一地的旅客,就有四十几万人。
至于交通,那就简单多了,从山东到烟台、威海,再乘船,在一百到一百六十多公里的地方,就可以到达中国的东北部。尽管道路上的风势很大,但是由于它的廉价和快捷,它经常成为“首选”。1926年以前,新来的七成多的人都是从这里来“闯关东。”
山东人也因“优惠”而“闯关东”。清朝时期,尽管“闯关东”的禁制时严,但是,在某些时候,还是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以激励大陆的农民到东北开垦。用张学良的说法,叫做“射箭地”,即到了东北以后,只要你能射得多远,就可以将那片土地让给你。可以想像,山东的农民在“缺地”问题上挣扎了很久。
清王朝覆灭后,这一时期的禁令早已失效。在“东北王”张作霖治下,东三省的政府为了激励更多的大陆农民来这里开垦,各种优惠措施层出不穷:例如“大放荒”,不仅可以让这些人得到一块地,还可以在三年之内,把这块地给没收。还有就是难民救助,当年在东北,有上百个避难所,专门为难民提供救助和安置。即使是那些从美国来的人,坐上了火车到了美国,也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半价或免费的待遇,在那里工作的人可以享受到所有的好处。
同时,东北地区刚刚兴起的铁路线和工业,也需要大批的青年工人。像中东的高铁建设,就有将近二十万名来自山东和其他省份的员工。抚顺20世纪20年代,超过50%的煤矿工人来自山东。光是山东烟台,就有四千万元的资金,从东北寄回来。这一笔一文,代表着无数山东人,在东北地区辛勤劳作,对祖国的思念。
而在这些外来人口的努力下,东北的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1912到1930,日本的谷物生产增长了1100万公吨。轻重行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城镇。短短二十年,原本的贫瘠之地,已经焕然一新。中国二十世纪的经济格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
见证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见证了无数的流浪者,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作为一个子孙后代,他一定会明白:什么是中国人民的勤奋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