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秦国的强大很多人会想到商鞅变法,后秦国经六世之余烈击败了东方六国,由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建立秦朝,一部部围绕大秦帝国拍摄的电视剧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然而,在秦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帝王的贡献不可忽视,他通过一次变法革新让弱小的秦国崛起于西陲之地,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人便是秦穆公,他与百里奚的变法也被称之为秦穆公变法,那么穆公到底做了哪些革新呢?能够让秦国扩地千里之余、称霸西陲之地。
一、秦穆公革新的背景
秦穆公是秦国的第9位君主,在位期间他野心勃勃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可惜东方六国一直将秦国当做蛮夷来看待,所以他一直想要让秦国变强大。
奈何强大的晋国一直横亘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上,晋国更是一直采取“弱秦”之计使得秦国很难发展起来,更难在中原诸侯国中称王称霸。
秦国内部也是弊病重重,老牌诸侯国的条条框框一直束缚着国家的发展,朝堂、民间的积极性非常低,由此秦穆公认为秦国要想强大必须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意外得到了逃亡到西戎的由余,以及在街市上被当做商品买卖的百里奚,在这两位大才的支持下秦国开始了一场持续多年的革新。
二、穆公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1.首次开创客卿制度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度”,豪门贵族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性,他们割地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国君的统治、社会的安定非常不利。
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当时秦穆公受“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影响,积极大胆地从国外选拔人才为己用。
这一个制度有一个官方的名字为“客卿”,自秦穆公到秦始皇时期“客卿”制度一直备受重视,为秦国的发展与强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和由余、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睢、秦始皇时期的李斯等皆非秦国人,但却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新型兵种的组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大多依赖于“战车”,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也是因为战车数量多,步兵与战车相辅相成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过,秦国处于西陲之地虽然有着肥沃的养马场,但是统治区域内的铁矿却非常少,很难支撑数量庞大的战车消耗。与此同时,秦川之地多山地,骑兵的机动性则具备更大的优越性。
在此情况下,秦穆公便放弃中原的战车军种,建立以骑兵为主的秦国军队。他还不断从西戎之地引进优良马种,学习西戎民族擅射的本领,打造了一支具备开创意义的骑兵部队。
骑兵相比于战车机动性灵活,相比于步兵方阵冲击力强,完全可以越过战车部队冲杀骑兵,使得后期的秦穆公能够成为西戎的霸主、拓地千里。
3.灵活的外交政策
如何来描述秦穆公的外交政策呢?“因势利导”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秦穆公一直有称霸中原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向东发展不断与晋国联姻,这便是“秦晋之好”的来源。然而,晋文公一直主张“弱秦”,使得秦穆公东扩的想法很难施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联盟破裂,晋文公去世之际穆公厉兵秣马主动进攻却遭遇惨败,此刻他才意识到秦国的对外政策有着明显的弊端。
后来秦穆公听取了由余的建议放弃东进称霸中原的想法,转而把兵锋直指函谷关以西的西戎之地,戎族虽然拥有着着广袤的土地,但人口与军事力量都十分的弱小。
函谷关以西的草原区域也非常适合秦国的骑兵纵横,决定向西发展后穆公大力筹备西征,他更是亲自挂帅将西部戎族一个个击破,不仅解决了秦国西部的危机,还兼并了西戎二十国。
三、秦穆公革新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谁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包括秦穆公,但实际上当时秦国称霸的区域并不是中原地带,而是针对西戎地区来说的。
作为函谷关以西唯一一个君主制国家,秦国对分裂的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压制性,穆公变法后更是加剧了西戎与秦国发展的差距,穆公也成了秦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
当然,穆公变法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当代,对后世的秦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客卿制度开创了一种人才选拔的先河,不拘一格招募人才为秦国的延续、强大提供了人才支撑。
很多人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骑兵出现的节点,其实秦穆公才是骑兵部队的开创者,正是认识到骑兵作战的巨大优势才让秦国能够称霸西戎。
战国中后期,面对赵国的边军骑兵齐、楚、燕、魏、韩等国皆处于劣势,但秦国的骑兵早已发展至成熟,这才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和底蕴。
相比于以上两点,秦穆公将秦国发展的终点从“东出”到“西扩”更是一个重大的抉择,西戎千里之地成为了秦国的养马场、粮食来源地,为后期强大起来奠定了基础。
在秦国的历史上,许多人认为秦孝公才是那个“转折性”的君王,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秦穆公的作用丝毫不输给他,若非他拓地千里也不会有后来的强大。
公元前624年,秦国的疆域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周襄王派遣使者赠十二面金鼓,正式承认了秦穆公在西陲的霸主地位,秦国也从附庸真正蜕变为了比拟中原强国的存在。
可惜的是,穆公变法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他死后秦国陷入了战乱,一直到秦孝公时期才迎来下一个转折点。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