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聊了玄奘西行和他所修建的大雁塔,之后我们又聊了百家姓中的“白”姓,白姓和大雁塔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在历史上,他们却互相成就,谱写出了一段佳话,而将他们连在一起的,就是素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玄奘西行,迎回了佛骨舍利,在长安城修建大雁塔。大雁塔是仿照印度佛塔所建,建成后成为长安一景。
在唐朝,儒生考中进士之后,会跨马游街,雁塔题名。在诸多举子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27岁进士及第,是当时儒生当中年纪最小的。他在雁塔题名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提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小年”。
白居易27岁中进士,已经是所有人中最年轻的了,但其实白居易早在十年前,便已名满天下了,让他一举成名的是一句诗,一首家喻户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这四句诗,但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有后四句,并且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首诗为什么有这么长的名字?他的后四句是什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他又是如何名满天下的?
大家好,我是藏甲,今天我们聊一下白居易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根据题目推断,这可能是一次考试中的命题作文。
在古诗词中有一个类别,叫作赋得体。它是考生应对考试所写的命题作文。
赋得体对考生是有要求的,他要求考生要理清题意,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流畅,写景抒情要浑然天成。
由于是古代科举的试题,所以要求比较严格。为了防止有人事先押题,或找人代笔提前写好文章,所以古人会在题目中加入诸多限制。
比如文体的限制,是记述文,还是议论文;是写景、写物,还是写情写意。
如果是写诗,那么在第几句写景,在第几句抒情,在第几句承上,在第几句启下,在第几句点题,在第几句总结,都有明确的规定。因为有了这些限制,所以要求考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限制,所以在考卷中很难找出让人惊艳的文章,但白居易的这首“离离原上草”却是个例外,白居易的这首诗,对仗工整,浑然天成。
16岁的白居易,拿着书稿拜会了顾况。顾况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又看了看递上来的名贴:(试卷上的名字)
“白居易,这长安米贵,居亦不易啊。”顾况说完,打开试卷,只见上面写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见此诗,用词简略,却又意境深远,极为传神。于是改口道:“长安米虽贵,但能写出此诗,居亦易也”。
此后,顾况在各种场合推荐白居易,使白居易很快名满长安。
“离离原上草”,除了前面脍炙人口的四句,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整首诗八句话,前面四句写景,以景抒情,用“草”的韧性,比喻斩不断,烧不尽的感情。
后面四句写情,情中有景,萋萋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白居易当时只有16岁,虽然说古人早熟,但白居易长期刻苦努力读书,他是如何了解景,又是如何体会情的呢?诗中的“王孙”指的是谁?他与白居易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何白居易会对他“萋萋满别情”,前面说“离离”,后面说“萋萋”,放在一起是不是“离妻”之意,白居易只有16岁,他的妻子是谁?为何他要离开自己的“妻子”?
如果他在16岁就有了妻子,那为何史书上说他到了37岁才结婚,这中间又有怎样的离奇故事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藏甲
白居易的成名作:离离原上草,是写给谁的?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