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历史人物朱元璋的长相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话题。其实,长相如何不是大事,今天我们通过一则历史故事展示朱元璋性格上的一个侧面。
(资料图)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
自古以来,都说“伴君如伴虎”,此言可谓不虚,尤其是面对朱元璋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更是让大臣心里颤颤巍巍。
参加朝会、觐见朱大皇帝是个危险活,就连向他上书,也是个高风险的行为,轻则丢官流放,重则伤筋动骨、人头落地。
上书言事获罪者,大多是因为指摘时弊、戳了皇帝的“肺管子”。可是因奏折字数太多惹得皇帝勃然大怒,并重惩大臣的,还是很少见。朱元璋惩罚的这个大臣,就是茹太素。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考中乡举,被授为监察御史,成为一名言官。洪武六年,被擢升为四川按察使。洪武七年五月,被召为刑部侍郎。
朱元璋画像之一。
他曾向朱元璋谏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一一采纳。后来因事,被降为刑部主事。
洪武八年,朱元璋要求官员上书言事,茹太素积极响应皇帝号召,上了一道多达一万七千字的长篇奏折。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字都没认识多少,文化素养更是谈不上。他收到茹太素的长篇奏折,只好令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王敏一口气读了六千三百多字,朱元璋还是没搞清楚茹太素到底想要说什么。
一听到茹太素各种咬文嚼字,朱元璋顿时元阳上亢、怒火中烧,再加上茹太素的奏折中有“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的过激之语,一气之下,朱元璋召来茹太素当面诘责。
朱元璋画像之二。
单纯的诘责还不解气,朱元璋又命人将茹太素推到殿外一顿暴捶。可怜茹太素一把年纪,哪里知道写长文也是一种罪过,不仅没得到皇帝的奖赏,还让屁股跟着遭殃。
杖责之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火气消下来,便再让人为他诵读茹太素的奏折,“得其可行者四事”。由于终于找到了茹太素奏折的重点,而且发现人家说得还挺在理,想起茹太素差点被自己打残,朱元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然而,自古以来皇帝从来没有给臣子认错的先例,即使自己错了,也要将错就错,于是朱元璋为自己辩解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
所以,言外之意,茹太素还是该打,本来五百字能说清楚的事,你非要写成一万七千字,难道你不知道朕很忙又认字不多吗?
鉴于茹太素之事,朱元璋令中书省制定奏对的格式,要求以后奏对不能堆砌词藻、长篇大论。朱元璋还专门摘录茹太素奏疏中可行的部分下发给有司衙门,颁布朝廷内外。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
茹太素上长篇奏折的事,虽然只是挨了一顿板子,但也为其以后的厄运埋下了祸根。他性格刚正不阿、不肯屈服,屡次濒于获罪,朱元璋都宽容了他。
据记载,有一日,朱元璋在便殿大宴群臣,赏赐茹太素一杯酒并说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叩首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恻然,但心里并不怎么痛快。不久,便借故将茹太素贬为御史,后来,茹太素因受同僚牵连而被处死。
茹太素的挨打及最后结局,对我们今天的职场人启示不可谓不大。如何保证自己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洞察上级的心理恐怕不可或缺。
茹太素长篇大论这样的行为,虽然不算罪过,但对于朱元璋这样忙碌至极又心理敏感的人来说,显然是太不尊重皇帝了。别说对一国之君了,你对你公司的老总不着边际地长篇大论,他也会生气的。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三九》,谢新寿《重读茹太素挨打》
(“小历史”作者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