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6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清军的最高统帅,多尼并不甘心扮演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虽然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考虑到手底下有吴三桂和洪承畴这样耀眼的存在,他如果不想办法刷一点存在感出来,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就算不为自己的面子着想,也得替老爹多铎和爷爷努尔哈赤的面子着想吧。
多尼决定,先挑个软柿子捏一下,建立一下自信。
这个被多尼当做软柿子的人,是之前被吴三桂打败过一次的刘镇国。
十一月,多尼带领中路清军的主力向刘镇国驻守的安庄卫发起了猛攻,明军主动出城迎战,结果接连遭遇失利,主将刘镇国也在城北的响水桥战斗中战死,安庄卫宣告失守。
第一次小试牛刀就能够斩将破城,多尼的感觉很爽:原来打仗也没有那么难嘛。
自信心爆棚的他决定再接再厉,会一会更高级别的对手——冯双礼。
冯双礼的水平自然比刘镇国要高很多,在他眼里,刘镇国的战败是必然的,兵力既没有清军多,地形上也不占优势,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他吸取了刘镇国的教训,没有固守地形比安庄卫强不了多少的关岭,而是选择带着部队转移,与驻守鸡公背的祁三升部合营。
鸡公背,也叫鸡公背山,顾名思义,此山形如鸡背,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是多尼部清军进军云南的必经之路。冯双礼和祁三升会合之后,兵力足足有一万多人,虽然还是没法和清军的人数相比,但是凭借着地利优势,在这儿挡住多尼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应该说,冯双礼的这个选择是比较明智的,这也证明了他绝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还是有一定头脑的。
可惜,只是有一定头脑而已。
上万士兵驻扎在鸡公背山的山顶上,这也就意味着这上万士兵所需要的粮草全部都得从山下往上运。鸡公背的地势如此险要,运输粮草的道路自然是不好走的,基本上全得靠士兵们肩扛手提。几天下来,运粮的速度就明显赶不上山上粮食消耗的速度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山上的士兵们饥肠辘辘,怨声载道,士气非常低落。
多尼原本以为会有一场硬仗要打,结果清军刚一发起进攻,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明军士兵就丧失了抵抗的勇气,纷纷选择抛弃主帅,自行撤退。
冯双礼和祁三升眼看着身边的士兵们越跑越少,再这么下去,自己迟早得成为光杆司令。俩人一合计,目前军心不稳,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选择跟着士兵们一起撤退。多尼部清军轻而易举就通过了易守难攻的鸡公背。
再来说说吴三桂的北路军。
十一月十日,吴三桂领兵从遵义出发,进军毕节。从遵义到毕节四百多里的路程,清军一直没有找到明军的踪影,就连攻占毕节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吴三桂又整不明白了,明军都跑到哪儿去了?
这个疑惑并没有困扰他太久,很快,吴三桂就得到了答案。他从毕节继续向西进军,走了还不到一百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据险要地势的雄关——七星关。
七星关,与娄山关、胜境关并称为贵州三大名关,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凡是从毕节进入云南,必须要经过七星关。
白文选非常清楚,吴三桂并不是等闲之辈,对付如此强劲的对手,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所以,他早早地占据了七星关,严阵以待。
除了地利优势,白文选的底气还来自于另一个因素——他手底下有四万士兵。
对于吴三桂来说,占据险地且拥兵四万的白文选的确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自己手底下也才只有五万人而已。如果贸然强攻,损失惨重不说,还不见得能拿下来。
强攻不行,那就只有智取了。吴三桂的策略很简单:绕过去。
这又得归功于孙可望给三路清军推荐的向导了。在向导的指引下,十二月二日,清军沿着一条小路绕过了七星关,突然出现在了这座雄关的背后,挡住了明军的退路。
吴三桂知道白文选的底气,白文选却不知道吴三桂的底气。
突然出现在自己身后的清军让白文选大吃一惊,为了避免被吴三桂包了饺子,他只能选择放弃七星关,带着部下退回云南。
最后说说赵布泰的南路军。
赵布泰的郁闷还在继续。按照多尼在杨老堡开会时的安排,南路军的行军路程是三路大军里最长的,比另外两支部队要多好几百里。
看样子,此次出征,赵布泰注定是要将绕路进行到底了。
好不容易赶到了北盘江的罗炎渡口,赵布泰立即下令搜集船只,乘船渡江。
然而找了半天,一条船也没有找到。
这可把赵布泰给急坏了,没有船,将士们总不能游过去吧。
赵布泰正在犯愁,有士兵前来报告,说外面有人求见,此人自称有绝妙计策禀报。
赵布泰一听就来了精神,赶紧传令接见。
来人是南明的泗城土司岑继鲁,换句话说,这人是个叛徒。
按照岑继鲁的说法,清军之所以到处都找不到船只,是因为明军早有准备,已经把当地所有的船只全部搜集走了,而且就地凿沉在了江底。这样就算清军能够找到运兵的船只,有江底沉船的干扰,运兵船也过不去。
明白了,那该怎么解决目前的困境呢?
岑继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夜里派人悄悄打捞沉船,修补好之后,沿江而下十里,在那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渡江。
好计策!赵布泰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立即下令按照岑继鲁的计策执行。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把守渡口的明军士兵一觉醒来,惊恐地发现,清军已经全部渡过了盘江,正在朝他们扑过来,吓得赶紧后撤。赵布泰当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追击机会,立即下令全力进军。
按照李定国之前的部署,负责阻击南路清军的是明将李成爵部,驻兵于凉水井附近的一座山上,兵力大概有一万多人。
李成爵完全没有料到清军会趁着晚上偷偷渡江,结果不幸被清军给包围了。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李成爵立即带着士兵下山冲锋,打算杀出重围。最终由于寡不敌众,被清军击败。李成爵本人光荣战死沙场,部下也大部分阵亡,只有一小部分拼死杀出了清军的包围圈,退往云南。清军顺势攻占了永历皇帝生活了近四年的安龙府。
三路阻击清军的部队接连战败,清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云南。空前严峻的形势摆在了李定国面前,他的大脑立刻开始飞速运转,思考应对之策。
继续在此坚守?意义已经不大了,即便勉强能挡住一路清军,另外两路清军也会毫不犹豫地直接进军云南,攻破昆明。
就此撤回云南?这样固然可以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然而紧接着就会面临三路清军的围追堵截,一样毫无胜算。
到底该怎么打破困境呢?
经过短暂的思考,李定国决定,凭借手中仅有的三万兵力赌一把,争取击溃离他最近的赵布泰。然后回师昆明,再想办法挡住吴三桂和多尼的两路大军。
赵布泰的手里有五万人,拿三万人和五万人死拼,还得力争拼赢,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
李定国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在他看来,这是转败为胜的唯一机会,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双方在遮炎河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明军首战告捷,击败了清军。
第二天,两军再次展开决战,明军在南,清军在北。明军的武器主要是火枪、火炮之类的热兵器,清军则主要以弓箭为主。双方从早晨激战到中午,一直没能分出胜负。
眼看今天多半要打成平手,战场上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刮起了一阵北风。
此前,明军的火炮疯狂地向清军阵地开炮,点着了附近的茅草。现在一阵北风吹来,火势开始逐渐向南边的明军阵地蔓延。一时间,明军阵地烟熏火燎,士兵们又热又呛,视线也严重受阻。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将领,赵布泰敏锐地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他立即下令本部骑兵直冲明军阵地,乱砍乱杀。
明军士兵与高温和浓烟对抗就已经非常艰难了,现在要他们打起精神对抗清军骑兵的冲锋,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只能选择边战边撤。
赵布泰当然不会允许明军从容地后撤,他带着骑兵一顿猛追,明军连战连败,三十多位将领英勇战死。
李定国的妻子和长子李溥兴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清军俘虏,赵布泰下令,处死李定国的妻儿。
扭转战局的唯一机会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悲愤不已的李定国只能选择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下令放火烧掉北盘江上的铁索桥,以阻挡多尼的中路军过江。全军立即放弃贵州,撤回云南,另谋良策。
李定国把掩护全军撤退的任务交给了冯双礼。
在冯双礼的帮助下,明军各部顺利完成了撤回云南的任务。
冯双礼本人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尾随而来的多尼当然不会拿一座已经烧掉的铁索桥束手无策。他命令士兵们就地砍伐树木,制作成木筏渡江,在松岭追上了负责断后的冯双礼。
结果并不意外,明军再次被击败,冯双礼带着剩下的部队撤回了云南。
作为贵州境内的最后一支明军,冯双礼的撤回意味着贵州全境彻底落入了清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