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了一批国宝中的精品,引来了世人的关注和热议。而在这些国宝中,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有着“中华第一龙”之称的“C形碧玉龙”。正因对该文物的研究发现,将中华文明再次提前了1000年之久。
C形碧玉龙是红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的最有影响力的文物,它高为二十六厘米,外形呈现C形,通体为墨绿色,有着对称的双鼻孔,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因此被认为中华第一龙。
(资料图片)
悠久的中国龙文化
龙在神话故事里是一种能吞云覆雨、善变化的动物,而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种符号、意蕴,在炎黄子孙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归宿。
中华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一直以“龙的国度”自居,而“龙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创新、勤劳、英勇、诚信的精神面貌。
上古传说中,始祖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多被刻画为龙身人首的人物,因此中华民族才被称为龙的传人。而在农耕文化的封建时期,龙被认为是呼风唤雨的神物,一旦出现旱灾,百姓们就会祈祷龙王显灵,早早降雨。
但如今专家却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寻找了“C形”碧玉龙,并将其列为“中华第一龙”,这也验证了中华民族正是龙的传人。
农民犁地时挖出龙形“废铁”
那么这个文物到底是如何发现的?这还要说起1971年8月的事情,当时各地都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对农田进行改良,并对水利工程完善,以方便耕作,粮食亩产更高。
家住内蒙赤峰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当时他才不过十七岁,但已经投入农田生产中,并跟着生产队四处工作。
一天,张凤祥吃完午饭后,在生产队队长的要求下,和两个村民一同来到一国营林场工作。到了林场后,他们又在领导的指导下,来到文冠果林地修梯田,也就是将山林改造为农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张凤祥所在的林地是一个小山,别看并不是太高,但山呈现出东西走向,且连绵三公里,如同一个“龙脉”,西面是龙头,距离地面高度为一百米,东面是龙尾,一直延伸到湖中。
而文冠果林地刚好在这个龙脉山的中间位置,且是一个偏南的阳坡。此时正值8月,一年最热的时候,张凤祥干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尽管工作辛苦,但他还是要干下去,不然的话是领不到工分的,那个年代农民每天都不能闲着。
不过工作之余,张凤祥一直和两个社员聊天谈话,这样也就不觉得辛苦,时间也过得很快,马上就到了下午五点了,想着快要回家了,张凤祥干劲更是十足,争取早点将这一片的土刨一遍,这样就能早点回家。
在一颗果树旁挖“鱼鳞坑”时,突然铁锹像是碰到了什么东西,张凤祥连忙俯下身子,将土扒开,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青石板,其石板十分光滑平整,显然不是普通的石头。
张凤祥好奇,为何在这个地方会有青石板出现?他连忙喊其他村民过来观看,村民见状摇摇头,不知这里为何会有石块,提议再往下挖试试看。
张凤祥连忙用手往下扒,这才发现石板下面别有洞天,露出了一个小碎石堆叠起来的石洞。这个洞看上去方方正正,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东西都看不清。
张凤祥用树枝探了探洞穴,发现它有两尺深,四周为垂直状,洞口和洞底大小相当,直径约为一尺之多。看到这个奇怪的洞穴,张凤祥即便没见过什么世面,也知道它并非寻常洞穴。
后来回忆时,张凤祥称:“当时我在村后不远的地方挖鱼鳞坑,铁锹突然碰到了石块,用手摸了摸,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洞,因好奇心的催动,我连忙将四周的石头捡拾干净,随即从中摸出了一个冰凉的东西,第一感觉像是个马蹄子一样。
质地比较坚硬,拿在手里很沉,我以为它是废铁,也就是铁钩子,因为这个圆环形状的物体锈迹斑斑。我用手比划了一下,长大概三十厘米,直径为六厘米。
看上面都是锈迹,我用铁锹磨了磨,但并没有将上面的锈去除,旁边的社员走了过来,发现我挖出了一个灰白色环形物体,也以为是铁钩子,看了后也就没继续研究。”
紧接着,张凤祥又在洞穴附近挖了挖土,不过除了碎石子外,没有其他的发现。
到了收工回家后,张凤祥想起下午挖到的铁钩子,他想着就算已经上锈了,到了废铁站也能卖上一毛钱,这样还能给孩子卖糖果吃呢。因此他走之前,来到了那个树下,将“铁圈子”带回家里。
到了家里后,父亲张金贵已经做好了饭,正等着他洗手上桌。看着他手里拿着的铁圈子,父亲很是好奇,问了他哪里来的。张凤祥将白天发生的经过说了出来,父亲将其拿在手里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名堂,也就没什么兴趣。
不过为了分辨其是不是铁,张凤祥决定用水进行清洗,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材质的。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将上面的锈迹除去。他用手试了试重量,发现并不轻。
第二天,张凤祥又找来村里其他人,看看自己手里的东西是什么,但大家仔细研究了半天,并没有发现这是什么,认为这个不值钱,没什么好研究的。
就这样,张凤祥只好将其丢在一旁,准备抽个时间将其卖到废铁站去,继续向往常一样上山整顿土地。
原来是一枚玉器
不过张凤祥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每天到处折腾,家里也舍不得打他。张金贵想着,家里不是有那个铁圈子,可以给孩子当玩具玩。
就这样,张金贵将其从角落里捡了出来,再找来一根麻绳拴上,让孩子拉着玩。就这样,张凤良每天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拉着铁圈子四处玩耍。
当时农村还比较贫困,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玩具,就算是泥巴都能玩上一天。有了这个大铁圈子后,张凤良当时就爱上了这个东西,拿着铁圈子各种摆弄,怎么高兴怎么玩耍,其他小伙伴看了后也十分羡慕,争着抢着要这个玩具。
张凤祥得知弟弟将“铁圈子”当成玩具后,并没有什么不开心,毕竟就算卖到废铁站也只能卖出一毛钱,买上一些糖吃。给弟弟当玩具玩,等他年龄大了后不玩了自己再卖出去也一样。
没想因弟弟长时间的摆弄,“铁圈子”上面的土锈开始脱落下来,露出了光滑的一面。
一天,张凤良拖着铁圈子去外面玩耍,一个七十多岁的陈老太太正在河边洗衣服。她朝着孩子的方向看了几眼,没想竟然发现了刺眼的光芒。
陈老太太好奇,那个不是锈迹斑斑的“铁圈子”吗?为何还能反射这么刺眼的光芒?又联想到这个铁圈子的来历还没被定性,认为其中必有蹊跷。
想到这里,陈老太太立马叫住了孩子,让孩子把“铁圈”拿给她看看。谁知孩子正在兴奋头上,不肯停下脚步。
陈老太太笑道:“来来,奶奶这有糖果吃,只要你给奶奶看一下,奶奶就给你吃。”张凤良听了后果然停下脚步,眼巴巴看着陈老太太,等着吃糖呢。
就这样,陈老太太用一颗糖果换来了“铁圈”,她将铁圈放在水里,将上面的尘土和杂物洗净,有了惊人的发现:“咦,这不是一块玉吗?”
陈老太太出生自大户人家,她还是有一些见识的,对玉石文物等很是了解,她断定这并不是废铁,应该是一块玉石雕琢的物品。
不过至于它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陈老太太怎么琢磨也没能明白所以然,但她知道能在地下挖出这个文物,那可能是古人的随葬品,如果是真的,这个东西不简单啊。
思考了一会儿,陈老太太就领着孩子来到张家,此时的张凤祥正在农场干活,父亲张金贵在家里劈柴火。
陈老太太进门就说:“老张,老张,今天你得感谢感谢我了,你儿子手里这个东西不简单啊,不简单!”
张金贵听了这句话后,立马放下手里的斧头,向陈老太太走去,嘴里说:“什么不简单,你好好说清楚,别着急。”
陈老太太笑着说:“别着急,老张,你自己看看这个铁圈,你有什么发现没?”
张金贵接过了“铁圈子”,对着其仔细打量一番,他这才发现,原本锈迹斑斑的铁圈,上面都土锈已经磨掉了,露出了润滑如玉般的质感。
看到这里,张金贵很是激动,没想儿子竟然捡到了一个玉石,这运气也太好了,如果用其打烟嘴,应该是非常好的。
原来,当地牧民有“赏鼻烟壶”、“玉石烟袋嘴”的爱好,不过玉石本身就不容易得来,更别说制作烟袋嘴了。一般都是当地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烟袋嘴。
听了张金贵的想法后,陈老太太没好气地说道:“瞧你那点出息,你就忘不了你的烟袋嘴,这块玉子质地不错,且还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说不定是出自哪个大人物之手,你应该将其好好保管,别再给孩子当玩具玩了。”
张金贵说:“如果这真是玉石,这么大的家伙,我制作烟嘴能用上多少玉石?”
陈老太太只能无奈叹息,嘲笑张金贵不懂文物,临走前劝他找个行内人看看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有没有价值。
看似张金贵嘻嘻哈哈的样子,似乎对这个玉石不当回事。但当陈老太太走了后,他就拿出了一块红布,将其包裹起来,并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生怕被人偷走。
晚上,张凤祥回到家里后,父亲立马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他,并庆幸他当时没有当成废铁卖掉,不然可就亏大了。
张凤祥对其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它通体为墨绿色,看上去晶莹剔透,材质细润,就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当时不仅张凤祥没有辨识出它是“龙形”之物,其他人也没有认出来。反而,第二天村里不少村民上门,希望能看看这个玉石的风采。但有些人却不怀好意,提出可以用来制作烟袋嘴,这么大的玉石能制作好几个了。
尽管张金贵不是太情愿,可他也不敢拒绝。要知道当时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很多文物在当年遭到了毁坏,其中就有很多龙形器物。如果张金贵拒绝村民的提议,一旦有人举报是文物,那不仅文物要被摧毁,张家也要受牵连。
不过当村民将这个玉圈子拿到作坊时,作坊的人对其看了看,发现它并不是白玉、透玉,材质不是太好,且上面还有裂纹,制不出太好的烟袋嘴子,因此这个“玉圈子”才逃过一劫,又还到张金贵父子手里。
捐赠文物馆奖励30元
然而,张家父子怀揣着这个东西,愈发感觉它不简单,如果真的是文物,万一被人举报可就惨了。第二天,张金贵就将这个文物拿到公社的文化站,请工作人员鉴定它到底是什么。
谁知对方只是抬头看了一下,不屑表示:“这个也能算文物吗?不就是破玉石吗?品质也不是太好,有什么好紧张的,赶紧拿回家吧。”
张金贵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玉圈子背后有一个孔,看上去像是蛇又像是龙,显然不是随便制造的。他又先后拜访了几个专家,但仍然没分辨是什么东西。
几次探访落空,张金贵对这个东西产生了怀疑,难道它真的只是下品玉石吗?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其交给大队支部书记,准备将这个宝贝交给公社集体。
然而,大队书记韩荣也拒绝收留,说:“你还是交给文化馆吧,上次去的时候,他们馆长没有来,这次你直接找他们馆长,再问他们要一笔工钱,相信他们会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