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情节:当人们进入酒馆酒楼吃饭的时候,他们都会豪气的在桌上掏出几大锭银子,店小二不称这些银子有多少,只是欢天喜地的收下银钱,然后给这些人好酒好菜的伺候。白银虽然在中国古代作为货币使用的历史悠久,但是,白银的价值却是按照重量来估算的,而非银子的数量。既然古装电视剧中用银子结账,那么,这些店小二不上秤称量一下银子的重量,怎么就确定了银子的价值呢?
影视剧中的白银
其实,这种用银子豪气买单的方式,在古代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白银发展到明代晚期,才成为了中国古代市场上主要的流通货币;从先秦到宋元年间,白银只被视为一种贵重财物,它和珠宝、黄金基本等同,一般只有在上交税款、赏赐大臣的时候才会使用,这让白银作为货币的职能并不明显。
直到明清年间,随着世界上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才作为一种货币在经济舞台上大异彩。既然如此,这些流传甚广的古装电视剧中,大侠们用白银豪气买单的场景,只可能在明清年间的古装剧中出现,超出了这个历史时间段,用白银买单且不称重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
明代金花银锭
如果开头所提到的古装剧中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店小二或者店老板绝对不可能不称重,随意收下银子。自从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后,它通常被铸造为银锭使用,明清年间的银锭则以“元宝”为主。由于古代铸造银锭的生产技术并不发达,再加上古代的朝廷对于元宝的具体形式没有做过规定,所以铸造出来的这些元宝重量、造型都各有差异;除此之外,有些利欲熏心的人还会伪造银锭。所以,古人会在银锭刻上它的生产时间、地点、银炉、重量以及工匠姓名,这样一来就方便了人们在使用一定时进行称重和追查来源。
明代50两白银
据学者统计,光是清朝年间不同形制、成色的银锭在市面上流通的种类就有100多种,比如江浙以元丝等银为主,陕甘有元鏪等银,云贵则是茶花等银。此外,各个地区由于称重标准没有统一,所以,白银一两的重量在各个地区也存在着细微差距。这样一来,只会让白银的使用更加麻烦。如若在古代真的发生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一幕场景,伙计拿到银锭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银锭的纹路、成色判断它的产地;随后再使用秤砣进行称重、换算,得出这锭银子的实际价值。
清代银锭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白银换算所带来的烦恼,古人在进行消费、经商、旅行时,在日常生活中是使用小额铜钱居多;如果需要用到大的财富,携带银票是最方便的事。像古装剧那样随手掏出几锭银子的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白银作为流通货币所使用实在是太过麻烦,更何况,它直接带在身上的重量也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