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二,当时日本的敌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苏联、全世界殖民地最多的英国。
(相关资料图)
(日本偷袭珍珠港)
三,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损害了美英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因而从1940年开始,美英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
而日本的战争资源80%的石油、93%的铜和74%的铁,来自于美国。
另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地东南亚的油田,则被英国和荷兰控制。
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使得日本无法鲸吞中国。
而美英的资源封锁使得日本只有两个选择:
1,放弃七七事变后侵吞的中国土地,回到之前的状态;
2,扩大战争,迫使中国投降,形成既定事实;夺取东南亚的油田,迫使美国谈判确定利益格局。
1930年,美国石油产量12311万吨、苏联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中东616万吨、荷属东印度800万吨。战前日本每年的实际需求量为480万吨,开战时石油储备是800万吨。
夺取东南亚的油田,日本就能获得继续战争的资源;已经疯狂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扩大战争这条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是靠“一战定乾坤”进行侵略扩张的,以为靠一场战役就能消化掉靠侵略获得的利益。
“甲午战争”击败了中国,“日俄战争”击败了俄国,日本还想再来一次,打痛美国迫使美国谈判。
由于这个思想主导,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对美英的战争。
虽然日本人意识到日美国力的差异,但是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跟以往的战争不同,这是一场只有彻底胜利和彻底失败的战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发动“珍珠港”偷袭之前,中国人民就独力抗击了日本十年(1931年9月18-1941年12月7日),中日之间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而日本依然依着“一战定乾坤”的思维惯性,发动了对美国的战争。
我列举一下日美之间国力差异的数据就可知日本必败。
1,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GDP是日本的7倍。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提供的二战中国家的相对战争潜力对比)
2,1941年,美国钢铁产品是日本的6倍,煤炭产量是日本的8倍,汽车产量是日本的80倍。
3,美国人口是日本的2倍,而其中受教育的人口总数,会操作汽车和机械的人口基数远远高于日本。
(比如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失去很多优秀飞行员之后,便无法补充,无熟练飞行员也是日本后期采用“神风攻击”的原因)
四,日本的盟友德国纳粹的战败不仅使日本失去了极少的外援更是成为了全世界的公敌,安得不败。
以上四点可以看出,日本必败;而且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