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常胜将军赵云有儿子吗?为何都默默无闻?"常山赵子龙"百战百胜,他的儿子为何都默默无闻?
有句老话,叫"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三国名将之后,在战场上也多有建树。比如,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就连谋臣出身的诸葛亮,其子诸葛瞻在历史上也给后世留下一抹记忆--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只是,诸葛瞻没有乃父英明,防守绵竹时,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但是,最终能勇敢地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忠烈可嘉。
赵云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常胜将军。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所以有"常山赵子龙"之称。汉末军阀混战时,赵云也与其兄长一起拉了一支小队伍,成为白马将军公孙瓒的部曲。但是,从军不久,赵云因为兄长便因病去世了,赵云也随之离开。
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赵云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赵云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如此英武神勇的赵子龙,他的子孙却声名不显,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赵云的名头太响,以至遮蔽了儿子的光芒。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次子赵广,但是,读者对这哥俩儿却相当陌生。在《三国演义》中,哥俩的出场是在赵云病逝之后。
"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封大将军顺平侯。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赵云的长子赵统,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事迹不可考。《三国军制》中称,"行领军"是三品中领军掌禁兵,主五校尉、中磊、武卫三营。加"行"一字即为代理中领军。赵统只是个代理的宿卫官,作用可有可无,应当是安抚性的荣誉官职。在这样的位置上,要想做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成绩来,很难,所以,正史对于赵统的记载非常少。
赵云的次子赵广,其经历要比哥哥丰富些,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屡次北伐,虽互有胜负,但是,蜀汉文武包括廖化、张翼等大将,以及后来参预朝政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都对姜维的北伐持反对态度,朝堂之上甚至有以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为大将军。
并且,姜维曾建议后主杀掉他的近侍宠臣黄皓,竟遭刘禅婉拒,黄皓的存在让姜维感到恐惧。所以,姜维选择远离朝廷,自请到沓中(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腊子口西南一带)种麦,以资军用,实为躲避黄皓。赵云的次子赵广随姜维前往沓中,官拜牙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