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轻而易举夺下曹魏陇西三郡,却在关键战役街亭之战中,力排众议选用了没有独自带兵经验的马谡担任主帅。
马谡在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重兵围困,因缺水军心大乱导致惨败,街亭丢失,诸葛亮不得已退兵。第一次,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无功而返。马谡也因此与赵括齐名,成为"纸上谈兵"的典型,留下千古笑柄。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方法一定就是错的吗?如果马谡在山下扎营,就真的可以抵挡住张郃的进攻?
(资料图)
恐怕未必!
作为正史研究,我们要抛开小说《三国演义》的定式思维。
打仗,不是诸葛亮给个锦囊,到地方拆开,按着来就能打赢的。就以街亭之战来说,马谡出兵前,诸葛亮究竟有没有跟马谡交代战术,如果交代了说的又是什么,其实我们都不能确定。
正史《三国志》,关于街亭之战相关人员的传记中,全都没有写诸葛亮认为这场仗应该怎么打。
只有北宋《资治通鉴》,提到"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这也不能说诸葛亮真的给马谡做了什么具体部署,或许指的是马谡在带兵的方式方法上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规范。
再说了,就算诸葛亮真的让马谡如何如何,一旦战场情形与诸葛亮预想不符,难道还不让他变了?打仗讲究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如果真的拿个锦囊做提线木偶,这种将领是不合格的。
通过综合各方史料可以了解到,马谡当时人马大约是两万人,从祁山向街亭进发。而曹魏在洛阳得到诸葛亮出兵的情报后,立刻派遣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抢攻街亭。
由于诸葛亮稳扎稳打,是先进入祁山,夺下陇西三郡后再命马谡出发,在夺三郡的时候曹魏已经收到情报,所以基本上双方人马出兵的时间大体相当。
根据实地勘测,祁山大营距离街亭大约400公里,而洛阳距离街亭大约700公里。时间上,似乎马谡占有优势。
但是,洛阳到街亭,是曹魏境内的通途大道,张郃的军队可以毫无阻碍地飞驰前往,但马谡这边则是在敌国境内,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因此这300公里的长度差距不能给马谡争取太多的时间。
于是问题就来了,马谡兵马没有张郃多,街亭也不可能有坚固的城防,现在才比张郃早到没多久,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构建防御工事,你凭什么觉得马谡可以抵挡张郃,守住街亭?
因此,从这个状况来看,马谡似乎只能依靠地利优势,上山扎营。
马谡率领部队上的那座山,大概二百多米高,方圆几千平方米,适合屯兵。而这座山正好在大路之旁,居高临下,一览无余。
如果张郃要进攻诸葛亮的岐山大营,绝不能放着山上的马谡不顾。因为马谡随时可以从高处俯冲而下,将张郃的大军拦腰截断,到时,张郃首尾不能相顾,必然惨败。
而因为马谡居高临下,张郃的行动可谓一览无余,想绕道偷袭都是没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