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的电视剧制作水平真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古装剧,不再是十多年前的粗制滥造,取而代之的是对古代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内涵的重视。
拿正在热播的《清平乐》来说,不论是服装道具,还是情节设置,都很好的还原了宋朝初年的面貌,让大家在追剧的同时,也可以再次回味东京汴梁的繁华与喧嚣。
(相关资料图)
在《清平乐》最近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仁宗在品尝女官制作的羊肉羹时,得知是由三只尚未足月的羔羊烹饪而出的时候,一下子恼怒的发了脾气。要知道这位皇帝虽然贵为九五至尊,但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仁爱(好脾气),为何却为一碗小小的羊肉羹而动怒呢?
原来宋仁宗手中虽然只是一碗肉羹,但他想到的却是如果三只小羊能够长大,将会多出了很多肉,而这些羊肉或是可以满足大户人家几天的肉食,又或是边关士兵几天的口粮,做皇帝能够做得如此忧国忧民,难怪后世给他的庙号,是仁宗了。
不过身为皇帝,竟然连吃肉这件小事都这么患得患失的,是不是描写的有些过了?
皇帝虽然只是名义上国家拥有者,但至少锦衣玉食基本是毫无压力的,吃一碗羊肉羹,纵使是羔羊肉做的,应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事实上,在宋朝319年(两宋)的历史中,从百姓到统治者,对于羊肉的心情确是极为复杂的,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吃肉的话题。
痴迷羊肉的唐宋
除了马以外,牛也很少被用来当做肉食,除非是非常高规格的祭祀活动,需要宰杀三牲(牛、羊、猪),大多数情况下,牛主要是所谓百姓耕地的畜力,平时的主要任务是耕地,除非老病而死,否则很少会被拿来当做肉食。
所以虽为六畜,但真正能够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肉食,主要是羊、鸡、犬和猪。
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220年)
从先秦到两汉,由于战乱的影响,百姓吃肉依旧很难,平时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一般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打打牙祭。羊、鸡、犬和猪作为主要肉食来源的格局变化不大,不过狗肉的占比可能要比今人想象的要大一些,因为根据《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中记载: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汉朝初年跟随刘邦起义的猛将樊哙,本职工作就是屠狗,既不是宰猪或宰羊,更不是杀鸡,由此可见,在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狗肉很常见,以至于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宰杀。
两晋到南北朝时期(266年-589年)
汉朝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等)开始大规模南下,他们在建立政权的同时,也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其中就包括以牛、羊为主要肉食的传统。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百姓的主要肉食从较为复杂的六畜,变为单一的牛羊肉。同时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上文提到由于牛是主要的畜力,所以从两晋开始,到了南北朝时期,羊肉已经取代其他几种六畜,成为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早在魏晋时期,由于整个国家对羊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因为出现了专门管理牧羊的机构,当时太仆寺下专门设有司羊署,主管全国的养羊行政事务,并分设特羊局(公羊牧养)和牸羊局(母羊牧养),如此精细的分类可见其重视程度。
隋代统一全国后,这部分机构索性分离成立单独的部门--牛羊署,唐代改成典牧署,专门掌管陇右牧监送来的牛羊。这一时期的唐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牧,已经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善的羊肉产业链,并且还包含了进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