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环球观点:老祖宗说:“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啥意思?有没有道理

2022-12-16 22:39:09
A+ A-

自古以来,世人就对瘟疫一事就避之不及,但是从古至今,对于疫情的发生总是无孔不入的穿插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老祖宗们在众多经历中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话“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殃从何出,疫从何起

瘟疫一词,之前就有出处,目前是流行性疾病的统称。

在《说文》中曾提到“疫,民皆疾也”;在《字林》中却又是“疫,病流行也”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定义,“疫”字一词都代表着传播疾病,于民生不利,于身体不合。

在现如今瘟疫本身的含义也是一直都没有变,其本意依旧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于人民造成的影响身体健康上的影响。

从字的意思上看,除开“疫”这一字,“殃”字本意是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于死亡,或是灾祸有关。

由此可见在老祖宗的那句“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的本身含义也就是大型的瘟疫,不能超过三,超过了就会有死亡或者灾祸。

但是其中值得深究的是这个“三”,这个三,是三次还是三年?

其实不论是三次还是三年,对于人们而言都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一次伤害。

三次中或许持续了三年,而三年中又或许卷土重来了三次,这两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而再而三的威胁。

这样的威胁次数或许时间如果维持了很久,一方面会带来人心的动荡,一方面会造成物资的紧缺,也会带来社会的动乱。

在瘟疫不断的持续且反复的情况下,大家的精神和能力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是想要为社会奉献出一份力,都会显得格外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结合社会和民生而言老祖宗所言确实是有道理的。

在如此的反复的情况下,就算不论是因疫去逝的人,还是那些凭着意志力尚且顽强存活的人,那些四处讨生活的维持家庭温饱的人,那些因疫丧失亲人的人……

这些人所承受的压力,就像是一块块大石头压在人心上。

这样对个人是精神上的摧残,对社会是形式上的动荡,对于国家更是民生与国情的灾祸。

这样的情形便是那句“过三必有殃”所呈现出的灾乱。

先秦时期,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宫·冢宰》中曾经记载到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疠疾。

由此也可以说明当时对于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而发生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四季的变化,人身体的体质的各不相同;其二这是因为人体与时令相饽,导致不合。

而在《素问·本能病》篇中“风生,民病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由此可见在过去瘟疫就被认为是具有传播性,流行性的一种病况。但是在那时候只是将气候与之相联系,并提出“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这一说法。

瘟疫一说法起源于先秦,但是最为猖狂的却是东汉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也指出了瘟疫除开“伤寒”外感热病,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到当时瘟疫流行的猖狂。

在三国曹植的《说疫气》中也是对其影响范围进行详细描述。

更是描述了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并且明确的指出了“疠气流行,”并非不说一些鬼怪牛神的一些稀奇事,只是“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春夏错时”所导致。

在当时疫病猖狂的时代也是暂时消除了鬼神致病一说,让人心不至于十分动荡。

对于疫情的起源和发展,都是源古就有,只是种类时常改变,以及传播方式较有不同。因此疫从何起也得归咎于不同的病因。

如何预防疫情

元朝一医家朱丹溪曾经总结“瘟疫众一般是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而明朝的吴又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指出:瘟疫的致病原因是“异气”又称为“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于瘟疫病因的创见。

且他更认为疫情无声无味,无形可见,但是确实是可有药物所致。

可见无论何种病情,都需要从疫情的根源寻起,寻根溯源才能找到合适的解法。

在一定的解法上加以扩张防护的范围,救助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且短暂时间内,就会以一个片区的扩散让解法得到最大传播。

将疫情的解法以瘟疫传播的方式向外正向传播后,能够带来的就是疫情的湮灭。

总结

老祖宗们在过去的经验下给我们留下了警示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瘟疫事项,不仅仅是希望世间无疫灾,也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能有更好方案来的应对此情况。

责任编辑:bH_0534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